为何要修改党章?(3)

为何要修改党章?(3)

三、价值解析:十八大党章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四维新探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面对实践发展、时代变化和人民期盼,大会一致同意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内容上看,党章这一重大修改作为十八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与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充实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以及充实完善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等,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是科学发展观走向成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臻于完善的重要标志。为了便于说明这一修改的重大意义,这里借用英文中系动词的不同表达形式,试从四个角度分析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实践要求的理解和领会。

(一)be(本来是)视角下看科学发展观的合真理性

be是英文系动词中的状态性表达,意为“是”、“本来是”,描述的是一种自然状态或常态。现代政党政治的一般原理表明,民众、公共权力和政党是构成现代民主政治的三大要素。在这三者之间,民众作为政治主体(公共权力的授权者)参与政治,并对政府进行控制与监督,而民众的政治要求和参与行为通过政党来实现,由此形成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关系和作用机理。置于政党、政权和社会这个“三角架构”下看,一个政党执掌了政权称之为执政党,掌控了社会则称之为领导党。而对于一个成熟的现代政党来说,其重大责任担当恰恰在于不断呼应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以民主方式和科学精神团结带领社会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从而在强领导中实现强执政。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这一独特政治属性和定位既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宗旨创造了政治优势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事实上,从党初创时期义无反顾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再到实现全面执政60多年的今天,一条合乎历史和科学的执政路径事实上已经被预设、延展和传承下来——那就是,既然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又在于不断地以科学精神去开拓科学发展新境界,那么从逻辑角度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党始终在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这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相反。从这个视角上看,十八大党章在总纲第二段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其深层价值不仅在于从指导思想上明确规定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在于从现代政党政治层面向全党昭示“两个不能忘记”,即不能忘记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有政治属性,不能忘记我们党领导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庄严政治责任,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自觉站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标志和价值依归。

(二)Should be(应该是)视角下看科学发展观的合历史性

Should be是英文系动词的过程性表达,意为“应该是”、“应当是”,描述的是一种应然性的历史过程。科学本身以及对科学的追求都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皆是如此。对于一个有着90年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相伴、有着60多年执政经验和深刻体会相随、有着30多年改革辉煌和问题矛盾相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一个道理,即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明确按规律办事的规则以及弘扬探索规律的科学精神。自新文化运动一批思想先驱为我们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以来,对于科学和民主的双重追求就一直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其中起着引领作用、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当属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这个艰难过程的一个重大关节点就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主要标志的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转折。以历史的眼光看,改革开放是在理论僵化、思想停滞、环境封闭的特定条件下起步的,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照搬,没有任何成功之路可供移植,由此决定了我国改革开放走的是从实践到认识、从再实践到再认识,直至今天再到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新路径。这个过程本身,包括了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对人民群众需求的深刻关怀、对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不断调适,因而改革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探索科学发展规律的渐进式、增量式发展过程。这样来看,邓小平改革之初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系列思想,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全党回归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和认识论,并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隐喻方式启动全党对真理价值和科学思维的认知和追求,从而为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由此逐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进而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五大适时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无疑是众望所归。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世界政党政治变局,促发全党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个执政党的重大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从而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六大适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当属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从2003年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科学体系,而且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日益显现,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疑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来看,十八大党章坚持“成熟的改,不成熟的不改”的修改原则,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和实践要求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定位,不仅从党内最高行为规范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同时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高度阐述了一个深刻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始终需要全党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更加正视问题、更加追求真理、更加崇尚科学、更加遵循规律,这是一个永无止境地探索和创造过程。

(三)must be(必须是)视角下看科学发展观的合规律性

must be是英文系动词的主观性表达,意为“必须是”,描述的是一种主体认识的自我觉醒。我们党是一个有着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总结,适时把全党达成共识的成熟理论写进党章,使之成为最高行动指南和共同行为规范,对于一个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达成一致行动、实现奋斗目标十分重要。从这个视角看,党的十八大党章正式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方面可视为我们党借由规范化的党内法规文本赋予一种科学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的历史传承和自然延续,另一方面则可看作我们党运用制度化的全党共识标示一种科学理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归宿和自觉行动。因此,这个重大修改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必须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视域中去审视、去研读。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四个成功”的新表述,既充分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也科学论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虽然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正如十八大报告的论述那样,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由几代领导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开创、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伟大贡献在于,其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因此,正如《党章》修改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这一科学概括和重大规定,对于从战略和全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