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4)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4)

积极认同是发自人内心而自觉产生的,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做出的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积极认同即自觉认同(心理认同),积极认同是公民主动意义上的认同。积极认同一般是一种动态的认同,它是指公民对符合社会发展、变革和推进文明进步事物的认同,积极认同也大多属于理性认同、心理认同,积极认同的对象则是权威。过去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更多的是消极认同,每当人们一提起政治认同危机问题,统治阶级就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和危机感,社会公众也往往对政治认同危机的看法很悲观,他们对政治统治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隔阂,往往把政治认同危机视为社会危机来临的前奏,统治阶级与有些学者把政治认同程度的降低视为一种政治危机到来的标志。我们应该分析这种认同是健康的、积极的,还是颓废的、消极的,及时调整治理的方略,引导和顺应民意,从而保证政治的良性发展。因此,政治认同不仅仅是政治发展的目的,而且还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衡量政治运行状态好坏的重要工具,公民的政治认同本身就是一把标尺,在不同时代去衡量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发展状况。如果社会结构发展变化了,公民政治认同的内容与方式等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政治认同不仅仅是目的,而且它也是一种衡量政治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或工具。

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可以进一步深化社会公众的政治认同。政治稳定既是政治认同的必然结果,又是政治认同的必要条件。政治稳定既是政治认同的必要前提,又是政治认同的主要价值目标。只有政治稳定才能让社会成员生活富足,才能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才能让他们生活的更有尊严,并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政治稳定与政治认同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稳定并不能自然提高社会群体对现有政治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一方面,社会群体还有其它方面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看这种政治稳定是怎么实现的,政治稳定的状态是刚性还是柔性。“刚性稳定是以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为基础的政治稳定,以社会绝对秩序作为管治目标。刚性稳定是以压力体制为基础的,刚性稳定无法有效地确立政治权威和职责的合法性。”⒁刚性稳定会导致政治认同资源的大量流失,会使得社会公众产生虚假认同和危机性认同,柔性稳定才会导致社会公众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归属。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问题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的促进作用,始终关注社会公众政治认同度的变化,及时梳理社会公众政治认同内容与结构的变化,从而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理性的政治认同。“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⒂“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⒃党和政府始终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不同群体的权利与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体制,使社会公众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对制度的归属感,从而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使社会公众对其政治共同体不断保持一种情感归属。虽然,近几年国内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但是我国社会政治大局基本是稳定的,民众对政治稳定心理期盼与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同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资源,因此,我们需要倍加珍惜民众的政治认同情感和不断增强社会政治稳定。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8页。

②《管子·心术下》

③《孟子·离娄上》

④[美]迈克尔.罗金斯:《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⑤⑨⑾[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等:《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46、112、535页。

⑥⑧[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135页、第417页。

⑦薛洁:《政治认同:基于多样性的和谐》,载于《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⑩[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3页。

⑿[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0页。

⒀[美]马克·E·沃伦 :《民主与信任》,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⒁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8-39页。

⒂《左传.襄公十一年》

⒃《新唐书.魏征传》

刊载此文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以作参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