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网络空间 优化舆论环境

净化网络空间 优化舆论环境

(原题:营造健康文明理性的网络舆论生态)

制图:方汉

●一些别有用心的所谓“水军都督”,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虚假信息,操纵舆论、妖言惑众,严重践踏社会底线和公众道德良知。

●依法遏制散布恶意抹黑的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空间、优化舆论环境,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必然选择。

近日,北京、上海、山西等地警方拘捕了“秦火火”、周禄宝等“网络推手”“网络大谣”,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网络诈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支持。但是,对于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反对腐败之间的关系,一些人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对有关部门整治网络谣言,少数人还有疑虑。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谣言的起因、表现、危害予以分析,澄清一些错误认识,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健康文明理性的网络舆论生态。

网络谣言毒化舆论环境、威胁社会安定

在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的今天,网络谣言的影响急剧增大。一些别有用心的所谓“水军都督”,利用网络的低门槛、匿名性等特性,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虚假信息,操纵舆论、妖言惑众,严重践踏社会底线和公众道德良知。

网络谣言的形式表现各异,传播内容千变万化,但加以总结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跳不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整体失实。这类完全子虚乌有的谣言往往不是为了谋求商业利益,就是想以舆论整垮他人,比如抹黑构陷对手、恶意中伤等。二是捏造细节。通过刻意捏造的恶劣细节,使事件过程变得耸人听闻,迅速挑动公众情绪,引起不理性的反应。三是图文不符。拿其他事件中的图片来为谣言传播助力。四是夸大事实,多是放大负面信息,以不切实际的评价吸引眼球。五是过期信息。拿旧闻改头换面来设置议程。六是断章取义。故意脱离事件的语境,突出某一部分,误导舆论。

在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传播路径中,还有两种表现形式,需引起足够注意。一种是故意策划一个事件,以一种冠冕堂皇的形式加以包装,挑动网民的情感、情绪和情欲,组织网络水军接力传播,制造舆论热点,并掩盖其真实的谋利企图。比如大量的“伪爱心”事件等,以传播正能量为标签,达到引起关注吸引眼球从而谋取暴利之实效。另一种是求辟谣的方式,以肯定式质疑和口吻来达到掩盖造谣、传谣之实质。比如“秦火火”之流以及一些微博大V,就很喜欢用这种形式来造谣、传谣,以期既达目的又图谋规避法律的打击。

网络谣言的危害人所共知:扰乱网络秩序,煽动不满情绪,诱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安全,侵犯公民权益,亵渎正义、嘲笑良知、解构崇高,甚至颠覆维系社会安全的主流价值观,恶化和毒化舆论环境。依法遏制散布恶意抹黑的网络谣言,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必然选择。造谣者在主观上往往会针对社会热点或者特定利益群体进行事实篡改,来毒化舆论环境,制造紧张和矛盾,企图“谣动中国”,这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社会进步存在很大的威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