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敏:构建以民生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

孙洪敏:构建以民生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

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民生在社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要千方百计破除阻碍民生发展的社会管理障碍,构建以民生为本的社会管理模式。

95935274

一、民生乃社会管理之本

民生是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管理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所以说,民生乃社会管理之本。民生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体现在地方党委和政府依靠群众,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依法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其核心表现就是其管理的公共事业发展水平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即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程度。公共事业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地方公共事业建设主要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人口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水平的状况和公共服务成本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社会管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尤其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理性回归。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规范收入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居民人均收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向前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的改变。尤其近十年,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经终结了国人共同贫穷的时代,大多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除GDP、财政收入等总量指标外,我们可以用许多具体指标来加以说明,如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634元上升到现在的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计算,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5432美元。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我国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比2002年增加10755万人,年均增加1195万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2年的8.69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4.36万亿元[1],等等。还可以列举出很多数字,如城乡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家庭财产结构、文化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等等。这些都与这十年我们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有着直接关系。但是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特别是落后地区和人群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分配、医疗、社会保障、人身安全以及住房等直接关系民生的社会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逐步加以解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这是对民生认识的一大进步。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不仅存在数量不足,而且还存在公平公正缺失的问题。政府过于强调效率,忽略了区域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公平性和均衡性。在地方服务供应中,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低于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比重,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存在非公平分配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发展的人文向度,以价值理性抗衡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从而实现了发展观的价值跃迁,即从传统的“物本主义”的发展价值到现代的“人本主义”的发展价值的跃迁。这一跃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构建的依据和渊源,社会管理过程中有一个发展价值的整合和协调的问题,那就是在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的协调与整合中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是国家的命脉,关系到国家与民生的基础。只有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过程中体现社会管理的价值,才能不断增长国家实力,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