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8月26日刊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张继业副研究员“中国急西进或惹极端势力 何苦为美解围”一文,该文认为,中国当务之急不是大踏步地“进去”,而是认清形势,研判战略风险并妥谋规避之策,把握好“西进”的度。对此笔者深表赞同。中国“西进”之路绝非坦途。然而,削足适履,因噎废食,因小失大都是没有必要的:
一是所谓的“过度”西进将导致与俄、印等大国关系恶化问题。当今的俄、印警惕地看待中国“西进”,谨守其传统势力范围,可能引发其“战略反弹”,并导致“新兴国家战略合作”的“解体”,最终极大地恶化中国周边环境。这一论断令笔者产生几个疑问:一,只要是某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中国就应该敬而远之,绕道而行吗?二,“战略反弹”,是怎么个反弹法?要反弹什么?三,“新兴国家战略合作”指的是什么?如何“解体”?
先说“传统势力范围”问题。从殖民时代至今,整个世界都在某种程度上是某些国家的所谓“传统势力范围”。从当今世界情势来看,中东、亚太、拉美都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非洲诸国是英国、法国和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中亚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如果“传统势力范围”都是“老虎屁股”,都“摸不得”,那当今中国就只能是如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政府一样“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自娱自乐,自生自灭了。再说所谓“战略反弹”问题。苏联时期,“中亚”几乎可以说是不存在的。苏联解体之后,诸“斯坦”纷纷独立,中亚再次出现在世界政治版图之上。二十余年来,负重蹒跚的俄罗斯对中亚地区这一“战略遗产”当然是“软硬兼施”,“死缠烂打”,但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中国“西进”中亚,事实之一是,“上合组织”的“战略合作”日益深入和扩大;事实之二是,中哈原油管道将于2014年满负荷运营;事实之三是“东突”的境外(主要是中亚)基地基本覆灭。至于印度对于南亚和印度洋的野心,那也是“路人皆知”的。对于中国“西进”南亚和印度洋,事实之一是,中巴战略盟友关系至今已经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并且日益深化、固化;事实之二是,复兴的中国即将拥有远洋海军并且必将南下。只要中国海军南下,出中国南海,穿马六甲海峡便立即进入印度洋。航母不是炮艇,不是用来看守近海的,中国的航母也绝不是“宅男”。印度“国产航母”下水的次日,是“进口潜艇”的“自杀”之日。印度有反弹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恐无反弹之力也是可以预期的。最后来看所谓的“新兴国家战略合作”。恕笔者愚鲁,“新兴国家战略合作”不知所谓若何。涵盖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的“新兴国家战略合作”组织目前仅有金砖国家组织,而金砖国家组织的“战略合作”迄今尚未涉及中亚、南亚和印度洋等“禁脔”。如此说来,并不存在的战略合作不会因“西进”而“解体”了,中国也不用独力承担“西方的战略压力”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也不会“极大地恶化”了。
可见,所谓的“过度”西进将导致与俄、印等大国关系恶化问题,其实是个“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的古旧话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