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3)

生产力发展要求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科学社会主义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力对变革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要求。《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论述,则进一步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反映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我们党之所以要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认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是由于一度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人民生活改善不够,群众积极性受到影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我们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进而提出了衡量改革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在更高的层面上明确了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共同富裕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的基本路径,那就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推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再次强调要把发展生产力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时代主题变化与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始终以世界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根据时代发展的主题来确定战略与策略。我们党正是遵循列宁关于“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取得了革命胜利。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时代主题开始变化后,我们未能及时调整,与迅猛发展的世界经济尤其是科技革命隔离开来,贻误了发展机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分析时代特征,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面对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乘着时代潮流破浪前进。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科学认识这一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科学内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朝着“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进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