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党的群众工作问题研究述评

近十年党的群众工作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我党的根基、血脉、力量之源,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紧紧依靠群众,是党的政治优势;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党的必胜法宝。正因为如此,党的群众工作问题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学术界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群众工作经验、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对策等方面对党的群众工作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2000年以来学术界有关党的群众工作问题的学术论文研究状况作一综述。通过梳理、归纳、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希望可以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同时,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起到借鉴与启示作用。

au4293985_副本

一、关于党的群众观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历经数代革命导师和领袖的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群众史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标准组成。[1]

1.群众史观——揭示历史发展的原始动力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群众史观最基本的观点。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决定力量。”[2]

毛泽东正是因为能够充分估价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正确理解并积极投身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使自己在五四时期能很快由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3]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并在实践中予以丰富和发展:拓展了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纠正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强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以民为本是其群众史观的鲜明特色。[4]江泽民同志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提升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坚守“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的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进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科学发展上的一个新的贡献。综上所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原始动力。

2.群众观点——指明历史发展的永恒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系统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贡献是最大的。1943年,我党提出“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后来演变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一直被我党我军奉为行动的根本宗旨。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对群众观点作了新的概括,将如何对待群众,上升为关乎一个党员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的高度,指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一系列以民为本的重要观点的提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给予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以上这些概括显现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以人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发展人民利益是历史发展的永恒方向。

3.群众路线——阐明历史发展的根本途径

历史的发展有了原始动力和永恒方向,还要有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针。该路线不仅明确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而且还阐明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群众积极性有机统一的方法。这是我党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学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原始依据,是党检验工作成果、接受群众监督和选拔领导干部的根本途径,也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更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一言以蔽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阐明了的历史发展的根本途径。

4.群众标准——确立历史发展的检验标准

所谓群众标准,是指群众利益实现程度与群众满意程度是检验一切社会行为好坏优劣的最终标准。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二是党的方针政策要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5]践行这一标准要求党常怀爱民之心、常思为民之道,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标准的提出为党的事业发展、社会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检验依据。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