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

没有一场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而深刻的启蒙运动,社会、政治、体制层面的变革是难以成功的。这正是中国百年前的近代化之路如此艰难、曲折的原因所在。

1850年中国民生影像

清末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尝试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宗法、君主专制社会走向工业化和民主化社会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辛亥革命是这个转型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从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特别是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经济上工业化、政治上民主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自由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简言之,就是近代化,它成为一股强劲的历史潮流,向全世界蔓延开来。

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自然也不可能自外于这一世界历史发展潮流,鸦片战争把中国拖入了这个潮流,但是一开始中国并没有几个人认识到这个潮流,更谈不上顺应它。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终于意识到中国不再是雄视天下、万国来朝的天朝上国,西方国家也不是中国人传统心目中不开化的、落后的戎蛮夷狄,而是有优点有长处的先进国家,是可以蹂躏中国、给这个泱泱大国带来灾难和屈辱的国家,他们把中国面临的这种局面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怎么办?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借法自强”,即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使自己强大起来。也就是说,他们选择了融入世界历史发展潮流,选择走向近代化。

只不过,中国的近代化之路一波三折,步履蹒跚,迟迟没有实现“自强”的目标。

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运动是洋务运动。这场运动以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建立使用新式武器装备的军队为主要内容,兼及轮船航运、煤铁矿、电线、铁路、纺织等民用工业以及相关的人才培养(自办学校和派遣留学),局限于经济技术领域。在此过程中,有人认识到仅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是不够的,在他们看来,西方富强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制度安排,如民主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等。第一个驻外公使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与中国差不多同时走上近代化之路的日本,及时进行了制度方面的改革,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举打败清帝国,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洋务运动政治上的破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