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4)

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4)

大部门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全能政府模式才能获得根本改变,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才会真正形成。

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要紧密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注重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

(二)行政机关职能、机构、编制法定化

我国大部门制的推行必须有切实的法律保障。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保障改革取得长期稳定的成效。目前我国有关行政组织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只有《国务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两部基本组织法,以及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大量的行政组织法律问题还游离在法律的规制之外。[7]实践中一般都是以“三定规定”为依据进行职能配置和权力规范,但是“三定方案”只是作为内部文件存在,不是法律法规,缺少刚性约束力。作为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政府机构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等必须依法确立。因此,必须在宪法原则之下,进一步完善行政组织法体系,科学具体地界定政府的职能,将政府职能法定化,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将行政机关设置和编制进一步法定化,从而确保大部门制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和运行机制

大部门制是一种特有的政府架构,它包括三方面意涵:一是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把握战略决策的领导权,就国家重大规划与政策进行决策。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整合职能相近的部门,实现“少机构、宽职能”的格局,有限的组成部门覆盖政府的基本职能,综合制定行业规划、标准与政策。三是专门化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政策的执行。[8]

大部门制又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突破口是探索决策权与执行权的适度分离,将相似或相同事情的决策权交给一个部门,按照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管理与执法相分离的要求,相对区分决策层与执行层,以达到决策者监督执行者的目的。当前焦点是针对重要的行政资源,如财政资源、项目资源,探索三权适度分离的路径。与此同时,必须加强人大与司法部门的外部监督,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完善财政预算制度。

(四)加强文化再造与部门整合

合并的部门会带来原有的组织文化,大部门的运作必须在对原有部门文化再造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文化再造过程中,必须强调用整体观念消解政府部门主义,[9]引导广大机关工作人员更新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意识、效率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服务社会公众的良好文化氛围。

大部门应该是一个一体化的部门,必须强调部门整合。首先,要把握强势部门和弱势部门的平衡。其次,要处理好内部资源的分配。再次,要妥善处理人员配置,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的配置。最后,要注重建立制度化的内部协调机制。

(五)建立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现代公共管理问题和公共事务往往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其解决通常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大部制改革在整合职能、明确部门职责的同时,应当注重建立跨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提高政府管理的整体效能。

(六)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大部门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只有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才能有效承接政府转移的相关职能。政府对社会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使其更好发挥反映社会诉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和行业自律。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构编制网.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情况[EB/ol]. 2010-09-25.

[2] [5]李丹阳.关于“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学术研究,2010(11).

[3] 范迎春.中国拟推行“大部门制”,部门利益成最大梗阻[J].半月谈,2007(11).

[4] 魏礼群.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J].求是杂志,2011(12).

[6] 王岩,王晓庆.大部制改革的实践诉求与目标指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7] 杨建生,梁智俊.从“大部门制”改革看我国行政组织法的完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6).

[8] 宋世明.论大部门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

[9] 王佃利,吕俊平.整体性政府与大部门体制:行政改革的理念辨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10(1).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