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厂矿的广大干部群众,也强烈要求变革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1978年,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带领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同志到江苏调查。在与十几个大厂厂长座谈时,厂长们指出了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强烈要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一些厂矿的负责人尖锐地指出:“每次权力下放,总是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从来没有人想到要下放到企业。企业一点自主权都没有。管得这样死,经济怎能发展起来?”(转引自《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318页。)
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著名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从发扬经济民主的角度,着重谈了放权问题。他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在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上,李先念也提出“一定要给予各企业以必要的独立地位”(《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0—331页。)。简而言之,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是:下面企业有呼声,上面中央有要求,企业改革蓄势待发。
地处祖国西南的四川省率先而动。1978年10月,该省选择了六个企业作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扩权改革得到了全国企业的热烈响应。到1979年年底,国家经委等部委确定的试点企业扩大到4200个,1980年又发展到6600个,约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数的16%,产值的60%,利润的70%。(参见周太和主编《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6页。)放权改革中施行的企业基金、利润留成、盈亏包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由于企业基础不一,情况不同,“鞭打快牛”(有些企业因为原来指标先进,基数高,上缴多,利润增长较慢,企业得益少。相反,有些企业原来效益差,基数低,上缴少,利润增长较快,企业得益多。这种现象被企业批评为“鞭打快牛”。)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为了体现平等竞争,党中央从1983年开始推行“利改税”。
与企业改革的缓慢推进不同,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出现了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特别是特区改革快速推进的“双轮驱动”。“双轮驱动”效应,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气象。这也倒逼国企改革加快步伐,催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更大突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和经济特区兴建以后,对经济改革中某些做法的担忧与争论仍旧存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时指出,要将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本来在起草《决定》的过程中,原稿是“所有权同经营权分开”,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些同志提出要加上“适当”两个字,改成“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从而弱化了“两权分离”这一提法的明确性。(参见谢明干:《〈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诞生前后》(二),《百年潮》2009年第12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