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网站刊文: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5)

国资委网站刊文: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5)

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五大就承担起理论创新的历史使命。十五大报告郑重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为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报告特别强调,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针对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关于所有制的争论,报告申明,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针对国有经济比重不断减小带来的质疑,报告强调,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增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进展艰难的现实,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报告认为,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它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报告还特别肯定了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实践正了名。

廓清了理论上的迷雾后,党中央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国企改革攻坚战,以实现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脱困的目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世纪之交,面对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信息化和新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形势,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企业“走出去”的大战略,这也对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00年末,国有中大型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并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我们党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竞争主体的工作胜利完成。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得以初步建立。

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已从“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进入到“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已进一步深化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有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17年苏俄成立到1992年,主要是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开始,主要是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见冷溶:《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求是》2006年第14期。)无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宏观方面来看,还是从国企改革的微观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的经济改革均呈现出体制转型和变革中剧烈磨擦的特点。争论仍然存在,但国企改革并未因此而止步。总体而言,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这段时期的国企改革进入到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在此时期,一方面国企改革强烈要求并有力支持了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另一方面,理论的每一次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国企改革的进程。由此,这一时期的改革也由此呈现出二者强烈互动的鲜明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又面临新的抉择。一方面,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迫切要求我们党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擘画未来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大报告也对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要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六大后,中央和省、市(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设立,较为顺畅地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从组织上实现了“政资分开”,体制上实现了“政企分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国企改革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标志着改革开始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