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网站刊文: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7)

国资委网站刊文: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7)

通过对最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改革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国有大企业特别是央企,无论从国资布局还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总的趋势是正在朝着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方向前进。到2012年5月,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超过90%,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改制面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72.1%。(参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求是》2012年第10期。)关于未来国企改革的走向,国务院国资委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国企正在向两个方向集中,形成两类国有企业:一类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定位于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另一类是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大企业,这类企业要进行改革,变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十二五”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初定国企将分公益性竞争性》,《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4日。)

总之,在十六大后的这十年里,国企改革突出表现为我们党努力探索国有大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相容的方式。尽管发生了一些争论,但不容否认的是,国企改革不断推进。在宏观领域,国有资本进一步优化投资方向,集中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微观领域,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此外,国资监管工作也有很大进展。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改善,我们相信,“国民共进、和谐发展”的局面是可以实现的。

四、小结

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关乎改革成败。从体制变革和国企改革的互动轨迹中,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其一,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求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主义的三大标志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无论改革涉及到哪一个标志,都会引起激烈的思想争论。改革前进的每一步,无一不是从实际出发破除旧的思想束缚,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究竟采取何种形式、何种做法,关键是要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看哪一种形式或做法更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可以推定的是,未来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定是理论突破和观念更新的过程。

其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如何实现国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企改革从最初的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到企业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再到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企改革发展,就其整个路径的选择历程来看,就是不断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相容的过程。当前,国有大企业改革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改革顺利与否,将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建立起来。

其三,全面改革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回顾我国的改革历程,改革的难题呼唤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推动改革取得突破,这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发展起来的问题,往往比不发展的时候更多。今后全面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不是降低了,而是进一步地加大了。因此,改革对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本文章摘自《党的文献》。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石建国)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