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创新性自觉
在中国发展道路的方向性问题上,我们不可忽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四次重要的政治文化自觉。第一次是五四前后面对中国社会的各种主义、思潮之争,中国早期的进步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生根成长的理论前提。第二次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也就是在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为国家政权之争处于不可开交之时,一些人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的错误设想,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给予了有力的批驳,同时也教育和团结了许多摇摆不定以及抱有幻想的民主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显示了我们党所坚持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清醒认识与自觉。第三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面对国内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顶住歪风逆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又一次体现了我们党在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方向上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自觉。第四次就是今天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成功发展与创新,是探寻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政治文化自觉。
仅有道路的自觉选择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自觉。民主革命时期,如果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不坚持理论发展与创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不能自觉地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不能自觉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能自觉地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做到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又坚持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同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同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密结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由于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在落后国家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必然有一个探索甚至会遭受挫折的过程。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所作的艰辛努力,虽然因为后来步入歧途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却是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来源。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到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再到邓小平在1982年9月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自觉过程。我们党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已经找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答案。
总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又在缺乏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发展道路作出了正确而自觉的选择,并始终保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政治品格,是党在革命与发展道路上具有高度的政治文化自觉自信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97.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5.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09-12-0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07-10-16.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11-18.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