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全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表明坚持文化自觉与自信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正确的文化自信必须以科学的文化自觉为基础。政治文化引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党始终是政治文化自觉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自觉是指党自建立以来在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上的一种主动的责任担当与使命追求。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我们党一贯坚持持高度的政治文化自觉,领导人民奋勇开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民族复兴理想的超越性自觉
并不是每一个民族都具备民族复兴的条件与禀赋。具备民族复兴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过去曾有过灿烂的辉煌,这是民族复兴的历史传承资源;二是对于当代来讲,要有超越过去辉煌时代政治追求的领导者、组织者。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志士仁人。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舍小我、为民族的爱国情怀;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用鲜血追梦的生动写照;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等,中华民族为实现复兴的梦想以一种强大的精神资源代代相传。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特别是以往的为民族复兴的志士仁人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不能够把民族的命运与人民的切实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不能够将民族复兴的宏图目标变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梦想只能是空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得到体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小康社会的构想、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的追求与提倡,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一幅幅生动图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快速,GDP以年均8.6%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原先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当今世界上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使以政府财政收入为基础的国家机器更为坚实雄厚,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创造了人所公认的中国发展模式的奇迹。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将民族复兴的梦想变为现实,在于她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政治文化理念的先进性超越,那就是:把民族的复兴与人民利益相联系,把国家的强大与人民富裕相结合,把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解放作为崇高的政治使命。这是一种融合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为一体的文化自觉。这样的政治文化自觉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民众自觉地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看成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利益,无论遇到外国列强的侵略还是内部腐败,都会义无反顾地作出自我牺牲。这种文化上的政治自觉无疑地超越了过去一切个人、集团或阶级的狭隘的政治局限性,为民族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永不衰竭的时代活力。
二、政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自觉
凡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追求和利益诉求,都要通过一定的政治活动体现出来,这种政治活动必然形成不同政党形象各异的文化风格。政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自觉是指政党所追求的政治理念前提下的时代性、包容性特质。
首先,时代性特质孕育着政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自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体现的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自觉摒弃各种不适宜中国发展前途的种种主义与思潮,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挽救国家危亡和民族命运为理论武器,这既是党成立的条件,也是最早的文化自觉。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党的十四大、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又分别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写在党的纲领、旗帜上,作为党的行动指南,是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社会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种面向民众、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理念,当然是一种开放的自觉的文化理念,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变成行动的指南,而只能是僵死的教条。在90余年的光辉历程中,党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其次,包容性特质也彰显了政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自觉。“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1]。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在组织建设上不是仅专注于工人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是自觉地把思想建设提高到党的建设的首位,让大量非无产者和农民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成为党的组织力量的主要来源。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念统领下,以积极开放包容的姿态,自觉建立起了党与群众的新型联动关系,整合了社会各阶层利益,顾及了持不同观念的群体之需求,为党扩大执政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
当然,中国共产党早期作为一个革命性质的党,尔后又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其开放性不是无原则的,既不同于中国国民党那样从一个广泛吸取革命分子参与其中的革命性政党蜕变为一个代表地主和资本家利益的保守性政党,也不同于前苏联共产党那样由代表人民利益的党走向全面私有化道路的党,而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以中华民族复兴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政治使命,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坚持把党的理论建构、组织建设和执政能力与时代特征、社会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修复和创新,自觉推进党建科学化工程的新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