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角:日本学界对东亚共同体的审视(3)

历史视角:日本学界对东亚共同体的审视(3)

东亚共同体评议会在建议中,强调增进日本的国家利益,以及实用主义地借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东亚区域外的政治力量,显示出该评议会在探讨东亚共同体时,尤其是日本与东亚共同体关系时,仍延续日本和西方的视角,并没有完整的东亚视角作为思维依据。东亚共同体评议会所体现出的东亚视角的缺乏,与该评议会对东亚历史的认识有很大关系。该评议会在何种历史视角下探讨东亚共同体,在第三次会议《何谓东亚?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以及上述《东亚共同体设想的现状、背景与日本的战略》报告书中集中体现。

在第三次会议《何谓东亚?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中,由京都大学教授白石隆和政策研究大学院教授青木保做主题发言。值得一提的是,白石隆在发言中对东亚的界定有着明显的非历史倾向,仅在国际政治框架内界定和认识东亚。他指出在日语中“东亚”这一词汇,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竹下内阁时期发生变化,以前东亚所指的是儒教文明圈,80年代后期开始将东亚跟东亚经济奇迹联系起来。随后,国际关系学者将东亚地域涵盖范围确定下来,即东亚由日本、韩国、中国和东南亚等构成。1985年广场协定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东南亚等通过在此地域的直接投资,促使各国(地区)经济产生依赖关系,此地域不再是地理名称,而具有经济地域性质。

他总结东亚地域由以下四个因素构成:第一,美国在东亚的霸权设计;第二,日本回归美国所设计的东亚地域秩序。由于美国在安全保障上发挥巨大力量,日本将国家利益限于经济领域,保证经济增长成为日本的国策,并将经济合作作为达成上述日本国策的手段,由此形成日本的亚洲政策;第三,亚洲各国在谋求经济发展上,或者选择日本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模式,或者选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第四,东南亚的开发,其中华侨的跨境经济活动使得经济网络形成。

东亚地域整合与欧洲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欧洲以制止战争,构建安全共同体为目的,以法德为中心的政治规划进行整合。与之相反的是,东亚地域整合并不是由各国政府从政治上推进的,仅仅是市场的逻辑使然。亚洲1997年爆发经济危机,才开始将东亚作为政治概念使用。[11](4-6)石隆在对东亚的界定中,过于强调二战之后政治和经济因素的作用,有意忽略了二战之前东亚历史在东亚界定和东亚地域秩序形成上的重要作用,更少有提及古代东亚历史文化的共同性。

随后做主题发言的青木保对白石隆偏重国际政治角度有所纠正,他指出政治不能脱离历史文化独自发展,而日本和中国在历史、古典和艺术等文化领域渊源很深。但东亚从16世纪开始遭受西欧化、殖民地化、近代化以及随后的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东亚形成一种“文化混成”现象,东亚充满了异质多样的文化。具体来说,东亚各国有“土著”文化,比如日本的神道;有受印度和中国影响的传统文化,比如佛教、儒教等;然后是西欧影响的近代文化;以及9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所影响的文化。

基于上述对东亚历史的认识,青木保认为多样性是东亚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对东亚文化的共同性表示怀疑。比如,他指出同在儒教文化圈内的日中韩三国,实际上在儒学上存在着以各自为中心并相互蔑视的倾向。近代日本为了支持“大东亚共荣圈”建设所提出的同文同种口号,实际上东亚各国各自的汉字发音并不相同,因此同文同种的性质也是很稀薄的。反而在今日的全球化下,东亚各国在都市文化上呈现出相似性。

因此,东北亚各国间存在着所谓的文化共同性,但各自差异也很明显,如与东南亚相比的话,存在着更明显的差异。只有东亚文化与南亚、俄国、中亚、美国相比的话,才能感到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同一性。[11](8-12)从上述可知,青木保倾向于强调东亚文化的多样性。

东亚共同体评议会在《东亚共同体设想的现状、背景与日本的战略》报告书中对东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的认识,基本上延续了上述观点。该评议会也是在对东亚历史和文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日本国家对东亚共同体构建应采取的战略。

在报告书中,该评议会指出东亚历史造成了今日东亚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东亚文化多样性体现为语言多样性和宗教多样性。东亚地区存在着众多的语言,适合东亚的通用语言是东亚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条件,东亚通用语言的缺失将成为东亚共同体构建的障碍所在。就东亚的宗教而言,往往存在着因为信仰的不同而产生隔阂,进而产生武力冲突的可能。使宗教问题不威胁本地区安全稳定,是东亚地区发展的难题。[9](11-12)

另外,随着东亚步入近代,东亚历史形成的共同因素的凝聚力在减弱。在古代东亚,东北亚国家受中华文明影响,东南亚国家受印度文明影响。作为文明中心的中国将其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域辐射,并通过朝贡体系维持文明中心和文明边缘的关系。但到了近代,西方近代文化强势地介入亚洲,打破了古代东亚国家受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影响的局面。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作为文明中心的地位被动摇,西方文明开始居于中心地位。二战后摆脱西方殖民支配的东亚国家纷纷以近代化作为国家建设的目标,随后东亚国家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逐渐缩小,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开始在东亚流行。

因此,东亚国家文化由如下几种文化构成,即各自的本土文化、古代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影响下的文化以及近代以来西方所影响下的文化,这三种文化使得东亚文化成为“混成文化”。[9](12-14)

从中可以看出,该评议会对东亚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多样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并将尊重东亚文化的多样性视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重要原则。不过该评议会对东亚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也止步于此。与上述通过对东亚历史纵向式认识和反省,从而得出支撑东亚共同体基本论断的日本学者相比,东亚共同体评议会对深入挖掘东亚历史,对整合多样性东亚文化,进而形成东亚共识的意愿不高。因此,东亚共同体评议会在探讨日本与东亚共同体关系时,虽然形成一定的东亚历史文化认识,但并没有借此形成完整的东亚视角,最终转而实用主义地利用西方价值观念,甚至主张借用东亚区域外政治力量进行东亚地区整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