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角:日本学界对东亚共同体的审视(4)

历史视角:日本学界对东亚共同体的审视(4)

三、“脱亚入欧”历史视角下对东亚共同体的否定

毋庸讳言,日本仍有很多学者对于东亚共同体不热心,甚至对其质疑、批判。如拓殖大学教授渡边利夫在《“共同体”不适合东亚——亚洲屈服于“中国和平”之日》一文中认为,东亚共同体是中国霸权主义的体现,中国提倡东亚共同体是想借此离间日美同盟关系。[12]如三浦一夫所总结,反对东亚共同体的日本学者有共通之处,这些日本学者认为东亚共同体实际上包含着“中国称霸的野心”,借此将美国排挤出亚洲,同时这些日本学者也肯定日本的侵略战争,支持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主张强化日美同盟以及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8][42]

在反对东亚共同体上,日本筑波大学教授中川八洋的思想最有代表性。他延续了近代日本“脱亚入欧”式历史视角,在肯定西方价值观念下“脱亚”式消极看待东亚,同时“入欧”式主张日本该与英国、美国等结盟,反对日本与中国进行东亚共同体建设,认为东亚共同体将导致日本亡国。以下以中川八洋《亡国的“东亚共同体》一书论点进行说明。

具体来说,中川八洋有意选取历史比较对象,从而否定东亚共同体对于日本的意义,主张日本应该坚持与英美结盟。历史类比思维是进行历史认识的基本方法,但中川八洋的历史类比过于主观,因此并不科学。比如,他将东亚共同体建设视作曾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德意日三国同盟。他认为目前日本社会尤其是媒体对于东亚共同体的鼓吹,与当初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缔结之际日本举国狂热支持极其相似。三国同盟缔结之际,日本的《朝日新闻》却对只给日本经济带来破坏的“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口号给予无尽的赞赏,跟随政府鹦鹉学舌式报道,完全不见批判的文字。

三国同盟与美国、英国对抗,但持续不到5年就崩溃了,这是有害无益的同盟。基于此,日本只有与英国和美国全力维持绝对友好的关系,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日本如果不能维持与两国的同盟关系,将危及日本的生存。现在由于中国的对日情报工作,日本开始接受东亚共同体。但东亚共同体是在复活德意日三国同盟的亡灵。东亚共同体主要目的在于破坏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东亚共同体构建的过程,日美同盟将如粉尘般被消灭,必然导致日本经济崩溃,与中国进行东亚共同体建设,百分百是在重复德意日三国同盟的错误。[13](5-6)

另外,中川八洋以二战中波兰的惨痛教训支持日本与邻国进行对抗外交,而反对东亚共同体式的协调外交。他从二战中波兰被德国和苏联进攻而亡国得出的教训之一就是,国家的独立和自由是由周边侵略大国决定的,即和平与否是由周边的军事大国和侵略性国家决定的,而不是由侵略受害者自己所决定的;波兰教训之二,自己国家需要借助同盟国军力维护安全的话,同盟国军队驻扎在自己国内是绝对必要的,这是同盟政策的根本铁则,因此美国在冲绳的驻军,对日本和冲绳的安全都是绝对必要的。作为决定东亚和平和秩序的日美同盟,美国在日本国内驻扎是其基石所在;教训之三,邻国不可信赖。从波兰可知,日本不该信奉幼稚的“邻国友好主义”,自古以来,手执剑奉行远交近攻之策,这是国际政治现实不变的真理。[13](15-16)简而言之,从上述波兰教训中,中川认为日本不应该参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而应该将中国和俄国仍视作对日本安全有威胁的国家,奉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维护日美同盟,并且坚持美国在日本国内驻军。

还有,中川八洋将东亚共同体理念视为近代日本所构建的魔鬼思想“亚洲主义”的复活。他认为,日本的“邻国友好主义”,即所谓的“亚洲主义”,其源头可以溯至明治时代初期,并非是外来思想。由于明治维新而导致输出“革命”的情怀,自然导致这一祸端在日本蔓延形成歪曲的世界观意识形态。一直到日俄战争前,日本政府都奉行着“非亚洲主义”的外交路线,对民间的“亚洲主义”热情予以遏制。“非亚洲主义”与“反俄主义”结合成为日本外交的基本路线,日英同盟是“非亚洲主义”。但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开始失去理性,1907年转为“亲俄主义”,是伊藤博文独断专行的结果,以此为契机,“亚洲主义”日渐抬头,并导致与韩国合并这一错误,从此“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公认的外交意识形态。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的“亚洲主义”占据外交意识形态。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的“亚洲主义”占据外交的中枢,其结果就是日本采取将欧美从东亚驱逐的外交路线,“亚洲主义”转变为“反英反美主义”是日本的“世纪错误”,选择导致自我灭亡的“大东亚战争”,是精神异常者的自残行为。[13](16-18)现在东亚共同体论就是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主义”演化而来,也是重返曾经的“亚洲主义”——“大东亚共荣圈”之路。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主义”向东亚共同体的演化是中国对日操作使然,如同二战前苏联使得日本20世纪30年代的“亚洲主义”走向“大东亚共荣圈”一样。从“亚洲主义”中退却,这是批判“大东亚战争”绝不能回避的绝对前提。但不可思议的是,“大东亚战争”具有骂名,“亚洲主义”却变化为东亚共同体得以推进。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主义”具有反美和反国家的特征却是继承了战前的“亚洲主义”。除此以外,东亚共同体理念试图改造日本人意识,通过创造东亚人这个概念,消灭日本人意识。与以往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不同的是,东亚共同体是以中国执掌东亚霸权,是使日本成为中国属国为最终目标,东亚共同体是实现在东亚全地域中国作为支配者的“大中华主义”。[13](21-22)

最后,中川八洋还从欧盟历史论证东亚共同体的不可行性。他指出日本有些学者强调东亚共同体与欧盟有历史相似之处,但他认为实际上欧盟的历史远非如此。欧盟的雏形欧洲煤钢联营参与者都是基督教国家,在随后欧盟创建的历史过程中一直遵循着基督教国家原则,因此土耳其作为伊斯兰国家至今无法加入欧盟。日本主张东亚共同体者,对欧盟的基督教国家原则有意忽略,基于此事实,欧盟不能成为东亚的先例。东亚没有共同的宗教,按照从欧洲中世纪以来就已经共有基督教基础来看,日本不论是谁都能知道东亚共同体的不可行性。[13](31-33)

中川八洋甚至主张东亚移植欧盟的冷战历史环境,通过与美国为中心的军事同盟,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中实现“东亚共同体”。他认为,若要以欧盟为榜样,建设东亚共同体必须先打倒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日本为亚洲的盟主,改造亚洲的社会主义制度,担负起东亚共同体责任。中川八洋极端地认为如果没有美国支援,那么东亚共同体无法建设。按照欧盟与北约在经济和军事上的调和关系,“东亚共同体”应该是按照以下原则构建:1.必须限于美国及其同盟国参加;2.排斥俄国;3.中国与俄国关系密切,也予以排斥;4.与欧盟一样,不能允许社会主义国家加入。构建“东亚共同体”具体步骤如下:推翻朝鲜政权并与韩国合并,将中国台湾地区正式纳入美国盟友,作为围堵中国的重要前线,日本表明“防卫”台湾的决心,日台结成同盟。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重新编为美国的盟国。印度作为美国的准盟国,加入围堵中国网。如果可能的话将蒙古作为美国的盟国,美军在蒙古部署。[13](41-47)中川八洋依据其“脱亚入欧”式历史视角甚至不可思议地主张在亚洲复活冷战围堵中国。

如果说,东亚共同体评议会实用主义地主张借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西方的政治力量整合东亚区域,体现出“日本在关于东北亚中的日本国家定位问题上,存在着东亚区域认同与自我疏远两种意识倾向”。[14]那么从上述可知,中川八洋完全延续近代日本“脱亚入欧”历史视角,肯定美国以及西方价值观,蔑视东亚,不但否定东亚共同体对于日本的意义,延续现有的日美同盟关系,甚至不可思议地主张将日美同盟升级到复活冷战围堵中国的程度。无疑“脱亚入欧”历史视角成为日本否定东亚共同体的重要思维依据。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