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美国热若尔·罗兰(Gérard? Roland)教授在其著作《转型与经济学》中总结转型国家的经验教训后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成功的转型建立在适当的制度支撑基础之上,单纯地实行自由化、私有化与稳定化政策不大可能产生成功的结果。转型社会的这种特点突显出社会发展的风险性与不规则性,盲目效仿西方国家的制度设计,违背历史与现实约束条件、忽视本国政府执政能力构建的国家往往陷入困境,这既是短视的功利主义也是肤浅的经验主义认识的产物,转型国家为此付出了超额的代价。沉重的代价换来的一个教训是:立足本国特定的国情、历史传统、现实制度背景,探索符合本国传统与国情的转型道路才是可行的策略。
转型国家在全球化机会与全球化风险背景中的深度改革面临很大压力,如何在经济转型高速增长之后巩固稳健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已是经济学家们反思的主题之一,去国有化改革、最小化政府是否是成功转型的典范?中国的发展道路表明,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适度调整改革目标、采取契合本国国情的务实决策、实施积极的公共政策有助于保持市场化转型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降低改革风险,避免低效制度均衡的出现有赖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三大制度体系的齐头并进、配套协作。“为了保证成功的增长,真正的难题在于寻找这样一种政府:其作用既不能过分强大到掠夺私人经济的地步,又要足够强大,从而能够执行法制。”激进私有化、过度自由化、政府监管缺失带来的市场混乱与治理失灵是转型的致命伤,重视国家(即政府)的作用以应对改革新增的风险,需要加强而非抽走确保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基础,对转型国家而言,重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意义深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