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4)

改革开放后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4)

由于当时党中央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进行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规模非常宏大。因此,当时一是精力顾不上,二是产权改革的压力太大,再加上产权争论非常激烈,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困难重重等因素,导致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难以推动。党中央为加快改革步伐,提出了“抓大放小”战略。“放小”基本上是成功的。但国有大中型企业处境困难,效益不断下滑。到了1996年头4个月,竟出现国有工业企业净亏损的局面。(参见王忠禹:《国企改革攻坚纪实》(下),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第830页。)学界所流传的“80年代企业的盈亏问题演变为90年代企业的生死问题”竟成为现实。此种局面的出现,固然有宏观经济环境变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滞后,当为主因。这也说明,产权问题是绕不过的坎。只有实现体制上的突破,才能从实践中推动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五大就承担起理论创新的历史使命。十五大报告郑重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为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报告特别强调,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针对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关于所有制的争论,报告申明,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针对国有经济比重不断减小带来的质疑,报告强调,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增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进展艰难的现实,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报告认为,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它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报告还特别肯定了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实践正了名。

廓清了理论上的迷雾后,党中央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国企改革攻坚战,以实现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脱困的目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世纪之交,面对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信息化和新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形势,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企业“走出去”的大战略,这也对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00年末,国有中大型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并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我们党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竞争主体的工作胜利完成。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得以初步建立。

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已从“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进入到“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已进一步深化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有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17年苏俄成立到1992年,主要是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开始,主要是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见冷溶:《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求是》2006年第14期。)无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宏观方面来看,还是从国企改革的微观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的经济改革均呈现出体制转型和变革中剧烈磨擦的特点。争论仍然存在,但国企改革并未因此而止步。总体而言,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这段时期的国企改革进入到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在此时期,一方面国企改革强烈要求并有力支持了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另一方面,理论的每一次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国企改革的进程。由此,这一时期的改革也由此呈现出二者强烈互动的鲜明特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