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核心提示】读书的“有用”,可谓是一种“无用之用”,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人文滋养。夏学銮对记者说,读书最根本是对人思想、精神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其他改变的前提。

20110424102901867_副本

9月初,是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学的日子。日前,成都一位父亲因认为“上大学无用”,在有能力条件下拒绝为考上大学的女儿提供学费生活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围绕这条新闻引发的话题,记者近日就为什么读书、读书能带来哪些改变等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及部分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

读书是一种“无用之用”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有专家表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和动物、机器完整地区分开,让“人”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对记者说,读书,主要是改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俗地说,就是增加人文素养,提高精神境界。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学研究所所长胥青山认为,读书首先是满足个人求知的欲望,使人从不会到会,从少到多,一点一点地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读书是人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的需要。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说,大学的人文教育,一方面使人学到知识;另一方面,使人学会做人,学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接受采访时表示,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使人学会思考,学会如何看问题、如何辨是非。最终,通过受教育使人学会理解人生,变成会思想、会感觉、会思考的人。

“教育真正的作用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认为,读书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开发人的技能,另一方面更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例如,提高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面对挫折、抗击干扰的能力,面对生活做出选择的能力等。

读书的“有用”,可谓是一种“无用之用”,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人文滋养。夏学銮对记者说,读书最根本是对人思想、精神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其他改变的前提。

读书改变人生

对于“读书无用论”之类充满狭隘和偏见的观念,受访者均进行了激烈驳斥。

“读书不仅不是没用的,而是时时处处都有用。”夏学銮说,有很多读书人,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改变现实世界。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表示,当前教育大众化推进得很快,很多省市已经在向普及化发展。此时,读书改变命运的功能大大下降。因此,通过该路径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个人的后天努力。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我们周围,还是有不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实例。在农村长大的武汉大学年轻教师小吴对记者说,“读书最重要的是训练了我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让我发现了自身兴趣,找到了自己最喜欢、最擅长、最愿意做的工作。”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如果不读书,我不可能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小吴表示。

多位被访在校生及毕业生表示,读书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书之后,接触的人更多了,视野也变得开阔了,同时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博士生杨道洲说。中专毕业后,杨道洲在湖北随州的一所中学当语文教师。工作中他感到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于是攻读了硕士、博士。目前,仅从收入来讲,他攻读博士期间的助学金及一些科研项目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教师时的收入。现在,杨道洲正在进行一些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未来准备自主创业。

西藏民族学院藏传佛教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马超,是位“80后”女生。因为读书时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毕业后,她做了一名职业写作者,主要写些大众读物和生活随笔。两年来,她相继出版了六本书,还有一本即将问世。马超说,自己的书销量还不错,稿费收入基本上能够养活自己。“读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精神和性格等方面”,马超说,通过书友会和公益读书沙龙等公益活动,她还能够与人分享读书的愉悦。

“读书无用论”抬头的警示

“上大学无用”言论被网友评论为“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马敏对记者表示,出现这种现象至少证明,有人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怀疑。“读书无用论”虽然荒谬,但给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应该引起教育者的警觉。

教育有两大基本规律,一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二是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马敏认为,大学应认识到这两大规律,不能只培养“精神贵族”。高校在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也要适应社会需求。胥青山也表示,教育界应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等措施,更好地适应当下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多位学者认为,这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马敏表示,教育者应该思考如何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使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张应强认为,综合型大学要继续关注高等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而职业性更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院校,应重视强化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

“我们的高等教育要与社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全面发展,多角度地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进而才能办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民满意的教育。”马敏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