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四:山寨洋建筑
“为什么中国在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政治领袖的雕塑,也不是后现代的雕塑,而是一个遥远国度的地标,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博斯克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抛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一个拥有悠久建筑传统的国家,人们会花好几亿搞出山寨版的‘凡尔赛宫’或者‘意大利小楼’?”
据《中国青年报》2013年8月19日报道,“为什么中国在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政治领袖的雕塑,也不是后现代的雕塑,而是一个遥远国度的地标,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美国女记者博斯克对中国媒体记者抛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一个拥有悠久建筑传统的国家,人们会花好几亿搞出山寨版的‘凡尔赛宫’或者‘意大利小楼’?”
在城市、建筑、生活这个关联的命题里,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已经不止一次被叩问过,鸟巢、国家大剧院、央视大楼新址也都曾被推上过舆论的浪尖。一面是迅速发展的城市,一面是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因而在寻找定义中国文化名片的行程中,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千城一面叩问外行领导内行
眼下,许多城市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在8月18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地产设计创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直言,“我们的城市建设不是规划师说了算,而是市长说了算。这是造成‘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非常大的体制原因。”
近年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负效应。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并配有所谓中央商务区;居民小区也成为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难觅心灵归宿。
不过,就此将“千城一面”的罪责一股脑推到建筑师身上,却打错了板子。尽管被誉为“城市面貌与灵魂塑造者”,但建筑师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才是真正的“业主”。建筑圈里流传着这样的自嘲,“城市建筑长成什么样,市长说了算,开发商算了说,建筑师只能是算说了。”
因此,城市千城一面,实质上是“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一座城市的建筑设计,需要规划者有专业知识背景和人文关怀,赋予建筑创作丰富的设计语言,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相对于建筑师和规划师而言,市长往往是外行,恰恰是其“拍脑袋”的非理性决策,造成山寨泛滥,城市雷同。
术业有专攻,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地方“一把手”,不可能通晓百科,在很多时候出现“外行领导内行”是很正常的。外行领导内行也不是不可以,甚至可以领导得很好。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自己就不懂技术,只会收电子邮件和上网浏览,却一手把阿里巴巴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他的体会就是,“外行可以领导内行,重点是要尊重内行。”
同理,市长是否懂建筑规划,并不妨碍城市建设。只要赋予建筑师们充分的话语权,真正让懂行的专家发出声音,就能多迸发一些智慧火花,少一些山寨建筑及蹩脚设计。怕就怕,一些领导干部大权独揽,不懂装懂,完全由着个人的喜好,盲目照搬照抄优秀设计,大量山寨复制标志性建筑,导致城市不伦不类。
外行领导内行,也不意味着领导只管宏观不管微观,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可以不成为专家,但要对相关领域有所了解。李聚奎上将履职首任石油部长时,也曾忐忑于“搞石油是外行,好多事情都不懂”,但他硬是从石油工业所需知识的ABC学起,逐步掌握了相关业务知识,由外行成为内行。在他的领导下,克拉玛依油田挖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桶金,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终结。
对于一市之长,也应边干边学,广泛涉猎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各种知识。只有懂得了什么是建筑之美、设计之美,才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慧眼识珠,知人善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