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运动作为我们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贯彻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董必武所说:“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是群众运动,没有这些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比如土地改革,仅仅依靠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一个法律而不动员人民群众是不行的,必须发动群众,让群众来参加,问题才能解决的比较彻底。”但决不能因此将群众运动看成是群众路线的唯一形式。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同志由此形成了习惯性工作方法,曾不顾时间、地点、工作性质和对象的不同而一味依靠群众运动,从而导致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上的失误。
1961年1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的经验教训,正式确定对国民经济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重新提倡贯彻群众路线;他还提出,希望1961年成为一个“调查研究年”和“实事求是年”。这对于纠正“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这次本该起到拨乱反正效果的重要决策,却没有能够阻挡住不久之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趋势,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失误。其重要原因正在于把群众运动当作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将践行群众路线同大搞群众运动混同起来。当然,当时党内不乏有识之士看出了这一倾向的危险所在,例如刘少奇和邓小平。
1961年3月到5月,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分赴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刘少奇来到家乡湖南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邓小平则到北京郊区的密云、顺义等地调研。正是通过这次调研,邓小平和刘少奇均敏锐地发现了群众路线演变为群众运动的危害性。在这一年的12月,邓小平批评道,这几年“至少相当多的群众运动不是群众自愿的,是违反群众路线的。”他明确指出,群众运动只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不是一年到头全运动,不是一律这里运动什么那里也运动什么。不能照搬,只能实事求是,归根结底要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