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现阶段发展中小城镇正当其时
那么刚才说了,我们未来解决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这么多问题,问题也不少,任务也很艰巨,那么有这么三大方面的问题,我们今天不可能全面展开来讲,我们今天借这个机会就讲一个,就是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近期、中长期所有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我们产能过剩,结构需要调整,民生需要改善。结构调整很清楚,为什么这么说呢,经济结构,最大的结构就是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结构的一体化也好、协调发展也好,推动城镇化有利于中国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促民生,刚才说了,大规模普遍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城市化。有的同志当然估计会和我较真,他说还有一个,什么?就是社会保障体系。这个我也承认。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它是横向的问题。真正从需求上来说,要提高整个人民生活水平,就靠城镇化。大家水平都提高了,整个环境改善了,这样整个水平才能提高。包括我们的收入分配的调节等等,都得靠城镇化。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想很高兴,围绕城市化给大家谈几个观点。
都说新型城市化内容很丰富,但是我总的感觉,现在对于城市化的理解,已经出现了很多分歧,而且很多说法也不一定准。对城市化的理解,首先对于城市化的概念理解还得待深化。对于未来城市化的发展的动力,就是未来靠什么来推动城市化,或者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到底起什么作用,这些都理解得不够,都是需要从根本上来澄清的。这里边也包含了对于中国,对于政府的大政方针理解不到位。中央的一些文件,说得很到位,但是我们理解没有到位,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那么,另外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未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这个也许是最关键的。到底是小城镇为主,还是以大城市为主?到底是以城市群为主,还是以单个的城市发展为主?到底是以郊区化为主,还是以城市核心的改造为主?这都是面临的问题。西方国家早就郊区化了,像美国、欧洲都是郊区化,郊区发展。大城市中心已经空洞化了。最典型的底特律,那么伟大的一个城市,美国三大汽车的总部都在底特律,结果居然崩溃了。表面看到它是崩溃了,实际上它是市中心空洞化了,老百姓就追求美好的生活,都到郊区来,到洋楼去了,甚至“逆向城市化”了。什么叫“逆向城市化”?郊区我都不去了,我到农村去。为什么去农村?在美国的农村都是什么,都是家庭农庄、农户,周围平均而言200多公顷,就是2平方公里全是我的,农庄的房子我想怎么建就怎么建,一大堆草原,那边是跑马场,人家过那种生活去了。
我们怎么去看这个问题,他们发展进程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所以绝对不能拿他们的现象来探讨我们现在的问题。也许有一个启发,我们也许不需要一开始就集中。我们现在就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中小城镇为主。就以我们孙河镇,小城镇,这样的城镇发展为主,行不行?我们不走大城市化的道路,我们一开始就是中小城市。
实际上中国开始是这么走的。大家如果回忆一下,30年前改革开放开始,当时城市建设是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当时的城市建设就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一开始我们就是叫的这个口号。但是我要说,实践表明,虽然叫“以中小城市发展为主”,当时很有名的一个小城镇大战略,那是改革开放初,但是实际的结果是大城市都发展起来了,小城市都没有发展起来。什么原因?那是和发展阶段有关,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到那个阶段,那个时候人就得集中起来,才能产生服务、产生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我们那时候的(月)收入才50(块),这个透露一下,我是1963年的,我大学是1979级的,新三届,最早的大学生,我上大学还都没有到80年代,1983年毕业,那个时候毕业我拿多少工资,五十几块,同志们,我拿了十多年的五十几块钱工资。你们能想象吗,大学生毕业那时候,1983年毕业,那个时候要发展中小城镇,当时是这个口号,能行吗?完全不行,不符合国情,发展不起来。
所以实际上这30年发展靠什么,靠大城市。但是同志们,到了现在,我们人均(年收入)已经是5千美元、6千美元,我们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这个时候再发展中小城市,正当其时,这个时候发展中小城市才是正当其时,才是到位的。
现在北京还这么摊大饼行吗?已经不行了,现在的城市化情况已经完全变化了。北京市面临大城市病,又堵车。我昨天从南京回来,我不都知道,一下飞机打的,我就住在北三环,差不多走了一个多小时,一路应该说大家都知道,现在连机场高速都堵,出来就堵,慢慢慢慢的,都是慢速公路了,不是高速公路了。
大城市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自己也面临了很多问题了,我们收入也上来了,这个时候再提中小城镇或者城乡一体化,那么我想这个是正当其时。这个时候再提这个口号,我想是非常正确的。我想这也是我能够,今天到孙河来讲这一课的大的背景。要不然现在还成为不了话题,城乡一体化,成为不了话题的。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因此我想就围绕我刚才说的那三大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对“城市化”的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剖析,把城市化到底怎么回事讲清楚,这样的话我们未来发展我们就有主动性了。
我们孙河是典型的微型城市。我刚才说了,孙河是房地产发展的方向,那么也要讲清楚,为什么我们的孙河是未来中小城市发展的重点?整个中小城市是重点,我们在这个重点里边,还有重点。那么我们孙河为什么在重点里边也还是重点?要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这样我们的发展就有动力、有自觉性了。
1.城市和乡村的本质都是“居民点”
一讲到城镇化,大家都觉得好像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以为这就是城市化。但是说实话,我再问一下,城市是怎么来的?难道城市是凭空而建的吗,无中生有的吗?它也有来源。什么叫城市?城市和乡村实质上是一回事,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居民点”。我们人类说白了是一种动物,而且这种动物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因此我们人类实际上就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居民点上。所以从居民点的角度来说,城市和乡村是一回事。老说城乡一体化,实际从本质上来说,概念上是一致的。北京人口多一些,我这个乡村,我孙河我某个村人少一点,几百人,几百户,但是你都是居民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一致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从农村居民点不断扩大,就成为城市了,当然这里面也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就不细说。所以说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里,这是一个途径,但是就城市发展本身而言,它首先是从农村居民点开始。一些位置比较特殊的(城市),比如说北京、上海,上海在鸦片战争以前还是小渔村,逐步扩大起来。
2.城市化的两种模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就地城市化
所以任何一个城市,它首先是从农村居民点慢慢扩张的。因此城市化至少是两个模式,一个就是现在比较多的,就是从现有的(基础)自己慢慢发展成为城市,这叫“就地城市化”。我们前一段时间讲的时候,往往只强调一个,好像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到城市,只讲这个,但是真正的中国现在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还需要一种模式,就是“就地城市化”,这个我们往往注意得不多。这是我们孙河未来发展的潜力。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城市化难道不行吗?我们已经有100万人口,所谓农民上楼,集中起来,土地没了,这是在城市化过程当中一个阶段、一个进程,我想这个方向应该肯定。当然这种模式是不是值得到处推广,这倒不必,因为我们靠近北京,是我们北京的郊区,我们可以这样,你到山区、边远地区让农民上楼,那是肯定不对的。
3.中国未来城市化应以“就地城市化”为主
这是新型城市化和一般所讲的城市化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就地城市化”,这是我们的模式。而且这个就地城市化,我刚刚说了,这两种模式——人口转移的模式,就地的城市化,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未来的模式应该是以后者为主,就地城市化为主,这个是主体。
原因很简单,我讲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第一点,中国的城市数目太少了。从城市到乡村都是居民点,就这个概念而言,按规模来分就是城市、乡镇、自然村,我们就分这三段来说。我们的城市数量现在大概是657座,中国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现在的城市也就是657座城市。美国是2万多个城市,小小的日本37万平方公里,它的城市数目跟我们一样,650多座,比我们少几个,人口却比我们少那么多。
城市数量太少,就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我们靠657座现有的城市,解决不了中国城市化问题。不可能中国13亿人民,70%或者更多的就集中在这657座城市,这是第一。第二,城市太少,整个布局、整个中东西布局没法展开,整个经济活动没法展开。
要解决这个问题,既然,现有657座城市解决不了这个城市化的问题,那就要扩张,增加城市数目。城市数目从哪里来?就是从现有的乡镇来。我们想,中国的城市数目现在657座,近期可以增加到2000座,未来应该是5000座。
如果增加城市数目,我们孙河有没有希望成为城市?我想是很有希望的。当然我们已经是北京市一个区了,如果讲实体的城市的话,我们已经是城市了,这个没有办法说了。但是如果是从居民点的角度来说,我们以后建成比如2万、3万甚至5万人以上的城市居民点,那是有希望的。这就是就地的,不是说我给跟北京摊大饼,咱这个地方,5万人是很有希望的,这是未来中国的城市化,扩大到5千座、2千座,这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这是从城市居民点不够(的角度看),我们还要扩张2倍、3倍,我想这个是方向,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概念。我们以后能够建立5万人口,甚至更多人口的居民点,这肯定是能够实现的。因为我们的城市数目太少了,未来还得大力发展城市。
第二,再来看我们的自然村。建制村包括两个,一个是行政村,一个是自然村。中国自然村和行政村加在一块大概是300万个,就全国而言,我们960万平方公里300万,等于说每个自然村或者每个行政村大概面积大致是3平方公里左右。
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和欧洲、和西方国家差别就在这个地方。在美国,在欧洲,基本上没有村的概念,就是基本上没有村这种形式了。为什么?都是农庄,一户居民2平方公里。我们3平方公里,它2平方公里。因为美国的农庄平均是200公顷,200公顷是什么概念,就是2平方公里,还是平均规模。一般真正能够赚钱的,美国的农庄是这样,大概它有200万个农庄,其中一般都是200公顷以下的这些小农庄,这些农庄都是自给自足的,真正能够产生商品粮的都是10平方公里,就是1000公顷的的大农庄,他们的粮食一般都是出口。这个比例大概也就是占整个农庄的20%左右,是大户,其他的都是中小农庄。中小农庄一般都是自给自足,完全休闲的。美国现在不光是郊区化了,它都是逆向城镇化了,都是到那些农庄里面去玩,是这么一个概念。这就是发达国家的状况。
第三,就是我们广大的乡镇。中国的乡镇大概是3万个左右,3万乡镇其中有2万个已经是镇了。我们孙河好像叫乡,但是实际上我想比很多镇规模都要大,反正乡镇乡镇,这个可以你可以不去区分它,实际上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当然“镇”好听一点,“乡”好像就是以农业为主。
城市来说的话,未来城市还要增加10倍。现在所拥有的3万个乡镇,这应该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战场,而不是现有的600多个城市,它们承担不了这个任务。你说都到北京来行吗,不可能的。当然,北京的规模扩张,要限制,现在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或者有方法没有决心,不是说不能控制的。清华北大所谓的全国重点学校,重点的那些企业的总部,都搞到北京来干什么?清华北大搬到延庆去不行吗?完全是可以的。西方国家的这种高等院校,好的高等院校全在乡村,多漂亮,乡村以后是很漂亮的地方。这么多总部你放在北京干什么,它是搞经济的,你放到天津去不行吗?
我最近了解了一些情况,我说这些是有针对性的。北京的公司总部,不应该集中在中心城区,它以后肯定要扩散的,所以以后孙河还是有机会的,搞一两个总部在我们孙河,我们不缺产业吗,这是一个方向。美国的波音公司,美国的微软公司都在小城镇上,不是在大城市什么核心中间,不像底特律这种模式早就过时了。波音公司在西雅图市里边也是在一个郊区,非常小的一个镇上。你都不知道,波音公司这么伟大的公司,就在这么一个小地方,而且就那么几排平房,这就是他们的总部。以后的这些公司它会很分散的,找些好地方。孙河也很好,难道大公司不能到这来了,吸引几个大公司来。
以后中国城市还是要适当扩散的,不能光讲集中。现在我们有这个条件,不像改革开放初。现在讲是有条件、有机会了,也有可能了。
当然这个道理我们不断地宣传,现在交通发达,到哪都可以,只要大的区位选对了,小的区位应该要灵活,这样的话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我想这样城市化的概念很清楚了。我说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国的城镇化本身现在就蕴含着以中小城市为主,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以人口转移,而是以就地城市化为主。有了这样一种概念,或者中央提倡的城市化是有这种想法,我们大胆地发展城市,我们就别说,你们都到大城市去,去外面打工。没有必要了。我们就是把这一亩三分地经营好,成为吸引人的一个焦点,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就看到方向了,这就是我们的未来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