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笑话,要市长买票”
“先生是在上海非常困难的时期去工作的。”朱镕基带的第一个博士生、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赵平回忆道。1987年底,中央任命朱镕基为上海市委副书记。他到上海工作的第一天,早晨下火车,下午就去听市财政局的汇报。“当时衡量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是看财政收入。1987年上海的财政收入与几年前相比不增反降,经济形势堪忧。”
面对上海的实际困难,朱镕基开出的药方是“大进大出”,要求上海放眼世界,大量吸引外资进来,生产的产品也要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
但当时,上海的投资环境并不好。1988年4月,朱镕基当选市长后,多次痛陈上海的硬环境:“现在上海的脏、乱、差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在路上走,到处是垃圾。”“城隍庙是国际知名的……现在连珠海的九洲城和经济特区的好多集市都比不上……人在下面吃东西,上面晾着尿布,这样外国人怎么能去?”“园林景点里的厕所,这是谁出钱啊?有钱没有?厕所都解决不了,怎么能行?”
更大的问题是软环境,各部门都存在明显的官僚主义作风。1988年7月,在市长办公会议上,朱镕基讲了一件自己“走后门”替外国人买票的事。“现在上海从机场、港口根本进不来,进来以后出不去,买不到票,局长那里留了票,处长那里留了票,科长那里留了票,到窗口根本就没有票了。你要买票,得走好多后门,想种种办法……有个很有名的美国作家,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那个,他上次见我,谈完话以后说,请你给我买一张飞机票,我想回北京,我回不去。这简直是笑话,要市长买票……这种情况下,外国人想投资也不会来。”
一张飞机票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个项目了。据统计,当时上海一家合资企业的项目审批得盖126个图章,历时15个月,涉及14个部门、19个办公室。朱镕基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抽调有关委办局的得力干部,成立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凡是50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的合资项目,都由这“一个窗口、一个图章”解决。1988年6月,朱镕基对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领事斯洛茵详细介绍了“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的情况:“如果你们到上海来投资,要找伙伴,找陆国贤先生(上海市外经委副主任),你们一进门就到他那里去。投资伙伴找到了,谈判快成功了,要批项目的时候,你们找吴祥明先生,他是上海市计委副主任。当你们的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要征地、建设,要用公用设施、水、电、煤气等,你们找叶伯初先生,他是上海市建委副主任。你们的项目投产了,如果不能正常生产,又缺电、又缺原材料等,找明志澄先生,他是上海市经委的副主任。”
“一个窗口、一个图章”大大提高了上海市引进外资的工作效率,缓解了上海缺钱的困难,外商形象地把朱镕基称作“朱一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