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至诚朱镕基(7)

至真至诚朱镕基(7)

“我们得人心,就是抓了‘菜篮子’”

除了经济形势上的困难,朱镕基履新上海时,还面临一个艰巨的难题:经济问题加剧了1200多万市民的生活困境。吃饭,物价上涨;出行,交通堵塞;住房,拥挤不堪。衣食住行4件事,3件市民都有怨气,整个城市士气不振。再加上1988年春天,上海暴发甲型肝炎,近30万人感染。市传染病医院里,连停车棚和浴室都躺满了病人。病情稍轻的拎着折叠钢丝床挤在病房外,都不是等床位,而是“等空隙”。面对此情此景,忧心忡忡的朱镕基发出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焦急感慨。

“甲肝危机”考验了新市长的执政能力。到了夏天,甲肝流行势头终于过去,全市没有死一个人。如果说4月的“竞选演说”让800多名人大代表对新市长有了信心,那么战胜甲肝让1200多万市民对新市长有了信心。一名曾感染过甲肝的纺织工人向本刊记者回忆说:“那时候就觉得这个市长有两下子。”

朱镕基把突破口放在“菜篮子”上。他分析,交通堵塞、住房紧张都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欠账,是爆炸性问题;修路、盖房难度太大,都不是一年两年能办好的,但“菜篮子”是老百姓天天够得着、看得见的。“说来说去,只有副食品工作多少具有一定的基础,有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善。这件事关系到千家万户,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办好了,就可以振奋上海的士气,让市民看到市政府还能干点实事,其他的事情才比较好办。”

1988年6月,朱镕基在和复旦大学师生座谈时,详细阐述了搞好“菜篮子”的一系列思路。“我们要把所有菜场统统开起来,让农民进城,小贩也可以进菜场,让国营菜场、集体菜场有个竞争的对手。另外,要鼓励他们去搞食品加工,把储存、保鲜搞好……我们还要调整食品结构,1斤猪肉要5斤饲料粮,1斤鸡鸭只要2斤饲料粮就够了。鸡鸭靠郊区完全能自给自足,而猪肉有四分之三要从外省调运进来,鸡鸭的营养又比猪肉好,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家禽,改变一下食品结构。”

与“菜篮子”密切相关的还有物价问题。“我们得人心,就是抓了‘菜篮子’;要是不得人心,就是‘菜篮子’涨价。”当时,上海的物价问题比其他省市更有压力。“原材料涨价,群众感觉不到,谁也不要吃钢材,也不穿棉花。上海的产品主要是消费品,一涨价就不得了。”

在物价问题上,朱镕基分析得很细:“菜篮子”和19种工业必需品,价格必须稳住。他知道酱油从两毛多一斤涨到五毛多时说:“这个怎么得了!”相反,针头线脑这些本小利微的小商品,必须涨价,再不涨价就没有货了,生活更不方便。他知道街头没有发夹子卖了,马上要求去查一下怎么回事。朱镕基曾奉劝上海商人在企业经营中要学会“决千金者不计锱铢”,但在老百姓的物价问题上,“为大政者”却必须“毫厘皆知”。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