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像一筐螃蟹,你咬住我,我咬住你,谁也走不动”
在朱镕基主政上海期间,解决经济和民生难题有一个交汇点——开发浦东。“以外滩为中心,浦西只有半个圆,另外半个圆在浦东,还没有开发。浦西这一边的老市区有300多平方公里面积、近1000万人口,已经很拥挤。而浦东这一边规划开发的新区也有350多平方公里,但目前只有100多万人,因此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介绍,早在1984年,上海就提出改革开放的一些构想,也报给了中央,但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朱镕基来到上海工作后,一直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认为“开发浦东是上海的希望”。1990年初,邓小平到上海视察一些项目,朱镕基汇报了开发浦东的战略构想。当年2月,邓小平离开上海时,在车上和送行的朱镕基讲了一番话:“我一贯就主张胆子要放大,这十年以来,我就是一直在那里鼓吹要开放,要胆子大一点,没什么可怕的,没什么了不起。因此,我是赞成你们浦东开发的。”又说:“你们搞晚了,搞晚了。”接着又加了一句:“现在搞也快,上海人的脑袋瓜子灵光。”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向中央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建议。
朱镕基的浦东开发构想包括:第一修港口,城以港兴;第二修路,包括内环线、外环线、南码头黄浦江大桥(今南浦大桥)和宁国路越江工程(今杨浦大桥);最终,人口和工业疏散到浦东去,外滩变成“银行街”,市中心变成“花园洋房”,上海变成“美丽的城市”。1990年10月,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卡劳斯曼诺古听到朱镕基的方案后,评价道:“这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
在朱镕基任职上海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浦东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他推出了关税豁免、自由进入、土地批租、开放外资银行等一系列特殊政策,使上海市政面貌为之一变,给市民带来莫大鼓舞。不仅如此,整个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及其带动的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版图上最激动人心的成就之一。汪玉凯说:“如果朱镕基在上海这几年,没有开发浦东,会是什么样子?浦东的开发不仅影响到上海,而且影响到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格局,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之一。”
浦东开发充分展示了朱镕基的改革勇气。据《解放日报》的老同志回忆,当时该报头版大声疾呼改革的“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就是在朱镕基的领导和支持下问世的:“文章中写1991年是‘改革年’,‘何以解忧,唯有改革’,都是出自镕基同志在上海市干部传达会议上的原话。”而呼吁上海市民转变观念、革故鼎新,贯穿了朱镕基的上海政治生涯——1988年2月,他刚到上海,就要求上海人警惕三个问题,“一是满足,有点沾沾自喜;二是埋怨,怨天尤人;三是保守,固步自封”。1991年3月,他即将离开上海时,再次号召上海人努力学习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要“像一筐螃蟹,你咬住我,我咬住你,谁也走不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