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理解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建立一个灵活的教育体系?
王一丹:好的教育体系应该为人们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内容、时间和方式,从而为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供机会。
传统的、选拔性的、以学历为导向的正规教育和培训模式,已经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所有的公民,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都需要开发自身在能力和技能发展方面的潜力。成功的教育体系应当帮助人们实现继续学习和就业的需求。
今天,教育承担着多重任务:为人们步入高层次的教育、及时就业、更新技能和变换工作做准备。科技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使技能更易过时、工作流动更为频繁、变换专业和职业司空见惯。因此,教育在提供职业转换、技能更新方面的作用需要加强。
记者:当下教育在灵活性上存在哪些不足?
王一丹:很多国家的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其教育体系是选拔性而非全纳性的。教育被分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互不相通的轨道,受教育者一生只能做一次选择,没有补救的机会。
同时,长期以来,教育过分正规化。提供教育或培训意味着教学楼、学位、文凭、几年的学习期限和全职教师的配置。这种模式不但花费高而且周期长,且不能及时地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非正规”教育,特别是网络学习和短期培训,通过灵活的课时安排和兼职学习等形式,可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教育的一次机会还是二次或多次机会被认为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第一次机会(如上大学)的人来说,第二次机会不仅意味着重新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改变人生的机会,而且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记者:灵活性在教育体系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一丹:灵活的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它的结构。在美国、加拿大,社区学院是教育系统中最具灵活性的部分,因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学生都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在社区学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课程。
近年来,在美国的社区学院出现了一股逆潮流:那些成功地完成了四年大学教育的毕业生正进入社区学院更新并学习市场需要的技能。2000年,这个群体的学生占到社区学院学生总数的16%。他们的特点包括:第一,兼职学习,选修一门或几门课程;第二,具体专业选在技术和职业领域,诸如计算机、律师助理、商业、会计、物理治疗、工程相关学科、室内装潢、电子工程;第三,寻求更好的职业机遇。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生回到社区学院就读的原因有:寻找新的职业(占56%)、获取发展第二职业增加收入所需的技能、更新职业和技能、丰富个人,以及体验不同课程以确定职业生涯等。
美国的学习体系在支持其发达经济方面表现出两大优势:一是提供了第二次机会,即在人们有学习动力时提供学习机会,而学习动力并不一定出现在高中或大学初期。二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培训,由社区学院开设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课程。
软能力和新技能开发是重大课题
开发以培养软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方法、评估标准;建立快速回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教育体系,以及将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到教育领域的机制。
记者:您提到教育要提供新的、适应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什么是21世纪需要的能力和技能?
王一丹:对能力和技能的需求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虽然工业化社会的能力和技能在今天仍然需要,但已无法满足21世纪的需求。
迎接21世纪的是巨大的信息和科技革命。获取信息、跨语言交流、使用并创造新技术等能力成为核心生产力。因此,在当今世界,极为重要的是掌握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技能。语言作为沟通和贸易的手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印度为例,由于大量劳动力具有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并熟练掌握英语,其在世界信息与通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技术依然重要。有研究表明,拥有众多工程师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要快于那些拥有众多律师的国家。21世纪的能力可以概括为三类:认知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软能力”。
哈佛大学的加德纳(Gardner)认为,“目前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为过去培养学生,而不是为未来的世界培养学生”。他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五种思维”:第一,学科思维,即至少掌握一种思考方式,形成独特的以特定学科领域、工艺或专业为特点的认知模式。第二,综合思维,即能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客观地理解和评价这些信息,并将它们变成对他人有意义的信息。第三,创新思维,即可以开辟新领域,阐明新思路,提出不寻常的问题,激发新的思考方式,得出出人意料的结论。第四,尊重思维,即能够注意并欢迎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尝试理解他人,并与之有效地协同工作。第五,道德思维,即将个人的工作性质以及个人所处社会的需求和愿望联系起来的能力。
记者:对软能力的需求是否针对发展中国家?
王一丹:“软能力”是21世纪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如前所述,服务业和非正规经济的从业人员需要软能力。现在很多人在中小企业工作,或在大企业的项目团队中工作或自主创业。在这些领域,人们往往要承担多重职责,需要多种能力。因此,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沟通等综合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对软能力的需求跨越国界,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样适用。例如,在菲律宾,雇主对核心技能进行了排名,排名靠前的包括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独立工作、沟通、谈判和领导能力等。在法国、孟加拉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对工作要求的描述表明雇主需要的是领导能力、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在法国,一份招聘广告把个人的精力、参与度和性格作为重要条件。在孟加拉国,对一个场地维护经理的要求包括“具备卓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作为业务经理、人际关系的拓展者、创新者和能力开发者所需的高度的领导才能”。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个汽车业的专家要求具备“出色的、在机构内有影响力的人际关系能力……致力于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并拥有与多学科团队工作的经验”。
记者:如何培养出具有软能力和新技能的人才呢?
王一丹:软能力是21世纪所需要的但也是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对软能力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教师总是更关注考试,而学生则为考高分而竞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估标准只限于硬能力而非软能力上。如果要发展软能力,现行的考试体系和教学方法必须改革。进而开发出一套有效的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培养软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对软能力的评估标准。
培养社会和经济所需的新技能也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瞬息万变的经济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所需的技能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能够快速回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教育体系; 二是将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到供给方——教育领域——的机制。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技能要有行业的参与,应加强雇主在教育中的声音、减少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的差距和不足, 实现当前就业和技能培养体系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这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尤其重要。
如何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更好过渡
教育的干预是必要的,但并不足以实现就业。制定并实施一个综合的,涉及政府、学校、企业及个人等的全方位战略更为有效。
记者: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您认为,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王一丹:青年人可能寻求完成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但教育本身并不是最终目标。优质的教育应当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使得青年人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工作和社会中去,成功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记者:为什么对许多学生来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变得越来越困难?
王一丹:社会对学生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关注是最近产生的现象。它与青年人的高失业率和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漫长等待期,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有直接关系。
几十年前,在许多国家,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按照人口统计数字和对各行业的职业构成的预测来规划教育。这种预测是以劳动力市场变化小、经济和科技结构稳定为前提的。然而,当今的经济、组织和科技结构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这些变革使企业内部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从规模缩减、外包、企业合并到产品转移,导致了对劳动力期望值的提高,也使得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变得日益困难。
在很多国家,最近几年中,大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公共部门的人员已经超编,而大学生的期望值仍然很高,从而导致了较高的大学生失业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