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以淡泊之心做学问

青年学者:以淡泊之心做学问

【核心提示】青年学者本属于以严谨、思辨为特征的学术话语体系,但如今,他们却不得不规训于以最大利润和最快周转速度为基础的经济话语体系。于是,这种环境下的青年学者难以做出扎实并具备深厚学术素养的论文,对学术的献身精神自然更无从谈起。

近年来,中国青年学者的困境与出路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版连续刊发的数篇文章,较为中肯地对当下青年学者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提出意见与建议。在此,我也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学术是一种志业,若想以学术为志业,须具备五个条件:人格条件、勇气、学术氛围、热情、灵感。我认为,人格条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韦伯所说的人格条件可以理解为为学术献身的精神,即将全部精力放在学术上。然而,如今身处消费社会的大多数青年学者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择业、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现实问题将他们的学术重心牢牢禁锢在利益这个点上。消费社会的逻辑将利润最大化的魅影也投射到学术领域,从而导致部分青年学者沦为论文生产机器。福柯曾指出,人的行为方式是建立在其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上的,话语之外无物。青年学者本属于以严谨、思辨为特征的学术话语体系,但如今,他们却不得不规训于以最大利润和最快周转速度为基础的经济话语体系。于是,这种环境下的青年学者难以做出扎实并具备深厚学术素养的论文,对学术的献身精神自然更无从谈起。

其实,当下许多青年学者都在对学术的热情与对现实的无奈间往来回还。我们固然不能苛求每个青年学者都将学术视为一种信仰,但或许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心态问题出发,重新思考当下青年学者困境之下的出路。

在我看来,淡泊之心是当下青年学者的应有心态,它并非鼓励青年学者以加缪笔下默尔索的方式消极避世,而是以去功利的心态积极面对现实。首先,以淡泊之心做学问。当下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种学术资源较之以往更加丰富,丰富的学术资源一方面提高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深度,但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学者得以在学术量化考核机制下快速大量生产论文,而这些论文最终大多沦为学术垃圾。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任何终南捷径可言,只有静下心来读书做文章,才是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其次,以淡泊之心面对利益。当下社会对物质利益的追逐的确影响到学术界,但若面对利益或者诱惑时能够以学术为重,保持一名学者的精神操守,才是最值得称道的。当然,笔者在此并非要青年学者们完全摈弃物质利益,只是,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将权衡点偏向学术一方。

可以说,如今的青年学者们面临着比老一代学者们更多的诱惑和检视,或者,我们可将以淡泊之心做学问视为一种愿望或理想,等待那些甘于潜心学术的青年学者们来实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