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文化强国(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文化强国(2)

面对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局势,如何找准当前中国未来发展的定位,需要强大的民族意志。以居安思危为核心的忧患意识其实就是中华民族求生存、谋发展的强力意志,以上所提炼的民族国家道德观念无疑都是这些意志的具体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在国家层面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其所依据的道德基础很多都可以从传统道德文化中加以汲取。如平等的价值观就根源于民贵君轻的道德观念,公正、法治也是传统国家治理过程中廉政文化的具体要求。中华民族古老传统形成的民族意志,在今天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激发民族意志,一个团结的民族、一个意志坚强的民族,才能够在世界民族的竞争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见利思义为核心的行为道德标准有助于显现文化强国的主体意识

在天下情怀的召唤下,在忧患意识的激发下,道德自我的主体性在传统道德文化中异常凸显。在对道德行为的要求中,以义制利虽然是一种较为难于达到的行为标准,但是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却是约束行为的主要规范。在义利关系规定的范围内,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杀身成仁等道德规范,都在义以为上的道德观念规范下,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现实中的人总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着,孤立的、个体的、原子式的人是不存在的。在我与他的关系中,利益关系是我们行为方式的依据。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是任何社会、任何人都要遇到的问题。儒家学者在这一问题上鲜明地提出以义制利、义以为上的观点。“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对义利的不同取舍代表了道德主体的君子和小人之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将义作为行为的主导标准,是对道德自我主体性的要求,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自觉意识。

义作为约束个体行为的最高道德规范,在现实的各种活动中,是以各种具体道德要求表现出来的。这主要包括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杀身成仁等偏重于个体性的道德要求。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都强调任何个体必须在诚信的基础上去从事各种活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普遍不受欢迎的人。除了诚信的底线要求,每个人还要能够自强不息,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勇于挑战自我,实现人生的超越。广泛流传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传说,其实就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在自强意识的激发下,一代代志士仁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拼搏进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取得灿烂辉煌成就的精神基础。敬业乐群、勤俭节约等具体的职业和生活美德,也是从个体层面提出的要求。

在义以为上的道德精神感召下,可以阻止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在人们思想中扎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这种重义传统,充分调动了个体对于自我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修炼。如果所有道德主体都能够很好地遵循义以为上、以义制利的道德原则,再加上社会法制生活的不断健全,主体行为就一定规范得体,主体的道德行为也就真正获得一种自由。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对个体道德的价值引导,诚信作为其中的价值原则,应该是最为核心的。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定是爱国的人,也一定是敬业友善的人。当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有道、义以为上的道德风尚,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道德主体性就会卓然挺立。

(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