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文化强国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文化强国

在中国优秀道德文化传统中,各种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论相映成辉,从各个层面均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理想道德境界的追求。为此,我们分别从社会、国家与民族、个人3个维度尝试对优秀道德文化传统中的部分内容加以辨析,以提炼对当下文化强国建设富有建设性的道德资源。

u=2160152683,2120056217&fm=23&gp=0_副本

以公天下意识为核心的美好道德理想有助于提升文化强国建设的道义水准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追求公天下的理想为显著特征。分析来看,公天下的道德理想包含4个方面的道德理念,即天下为公、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尚中贵和。

天下为公的道德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礼记·礼运》篇记载,孔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实现大同则需要循从天下为公的大道。一个没有私有观念的公天下的社会,是贤能得其所用,人与人之间真诚而和睦的社会。正是在公天下道德理念的感召下,中国人表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天下观念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根基,其他社会性的道德理念皆由此而生发。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尚中贵和从一种普泛道德的立场,提示人们如何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高尚的道德姿态。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精神,就是要利民济世、博爱大众。在仁爱精神的引领下,尊老爱幼、体恤孤独、济困扶危、风雨同舟、大爱如山等具体的道德规范,为公天下的道德理想提供了人们如何行动的指南。尚中贵和的道德精神体现的是高度的和合思想。提倡中和之道,主张以和为贵,为的是人与人之间相生相助、和乐如一。由此出发,公天下的社会道德不仅是对人们社会生活的美好期待,更是对大同理想的快乐期盼和追求。这些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实施带有中国道德文化的特有气质,那就是将人类自身的道德追求放置于一种快乐、和谐的美好境界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不竭的道德能量。相比于西方道德文化追求以理性精神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念,公天下的道德主张具有非常高的道义水准,这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高起点的道义支撑。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价值观体系涵盖了社会、国家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其中,在社会层面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要求的天下为公、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尚中贵和,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对于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规范。在公天下的道德理念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其追求的价值基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必须是富足的、人人平等的、社会高度文明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也都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因此,我们说,如果合理地继承以公天下为核心的传统道德,对于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裨益良多,对于文化强国建设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核心的道德理念有助于强化文化强国的民族意志

中华民族的先民生活的环境相对较为复杂,从早期的大禹治水,到后来的战乱频繁、外族入侵不断,这一切使得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儒家在倡导王道仁政,道家反对统治者过分干预百姓生活,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等,都有着内在的忧患。他们忧患于天下不得治,忧患于百姓生灵涂炭,忧患于苛虐暴政,希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些饱含着忧患意识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体现着人们忧国忧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是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为深沉的民族道德心理。

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核心,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建构起一整套家国道德观念,主要包括民贵君轻、尊师重教、任人唯贤、清廉公正、协和万邦等。民贵君轻的本质是一种民本精神。在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的时代,普通人特别是被统治阶级很难在既定的权力结构中获得话语权。但是国家是否能够得到长治久安恰恰又需要基础的稳固。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观察历史的成败得失、总结国家兴亡的经验过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民为万世之本”的治国理念。《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在古人的国家治理观念中,只有各民族平等相处,天下百姓对于国家政治清明抱有极大的希望,万邦和谐、共同发展的局面才会到来。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