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章中群众路线的来龙去脉(2)

中国共产党党章中群众路线的来龙去脉(2)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八大党章中首次出现“群众路线”提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党面临着完全不同于革命时期的新的考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度出现死灰复燃的苗头。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出现给我党敲响了警钟。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党取得执政地位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在讨论一系列重要问题后,着重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9月16日,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根据毛泽东的论述,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作了进一步阐发,概括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反映了我们党对这一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他分析了当时党的状况,指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面临着新的考验,很容易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很容易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看不起群众,看不起党外人士。因此着重说明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他说: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从党的性质宗旨上讲,强调“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从做群众工作方法出发,重申和强调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9月26日大会通过八大党章。八大党章根据执政后党的状况发生的变化,要求全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并在七大党章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增添了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主张的实现,都要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活动,都要通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自觉的努力。因此,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党能否把群众的经验和意见,经过分析和概括,系统地集中起来,变为党的主张,又经过党在群众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变为群众自己的主张和行动,并且在群众的行动中对党的主张加以检验、补充和修正。党的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善于在这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反复的过程中,使党和群众的认识不断地提高,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前进。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它的党员必须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民建立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并且经常注意扩大和巩固这种联系。每一个党员都应当理解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遇事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的意见,关心群众的痛痒,尽力帮助群众实现他们的要求。

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出现了“群众路线”的提法,并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进行了阐述,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明确完整。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