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完善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完善

何沐/绘

当前,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当下最受网民喜欢、也最为活跃的新媒体。据报道,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人,我国微信用户也已超过4亿人。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转变政风的内在驱动。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主客体交互化、传播载体多样化、传播跨时空化等特点,对政府机构的信息公开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更加认真研究新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把握新媒体规律,完善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建设。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媒体载体建设。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和部门都已经开通了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但还存在认识不足、功能定位不清晰、内容管理良莠不齐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载体建设,为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载体进行政府信息公开打下基础。优化政府网站。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通过更加符合传播规律的信息发布方式,将政府网站打造成更加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在网络领域传播主流声音。完善政务微博。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开通政务微博,完善政务微博管理,注意规范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用语,避免个性化,强调人格化。在微博的日常管理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僵尸微博和作秀微博,增强微博活跃度,加强与网友信息沟通。开通政务微信。不同于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具有用户导向的精确性功能,使得一些信息可以比其他渠道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因此,应当在适当条件下开通政务微信。构建新媒体跨平台连通机制。政务微博、政府网站、政务微信之间可以形成互动连通机制,相互配合进行信息公开、舆情收集、民意调查等,共同构成服务型政府的信息公开体系。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新媒体平台跨部门、跨区域联动体系。不仅仅要构建单独的某部门、某地方的政府信息公开新媒体平台,还要在这些不同部门、不同地方信息公开新媒体平台之间建立起联动体系,形成体系化、网格化、集群化的发展,扩大覆盖面积,发挥群体合力和影响力。

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的能力。把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纳入政府工作人员学习和培训体系。通过学习和运用最新技术成果,掌握运用新媒体载体开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方式和策略,真正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运用新媒体载体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高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规律的理解。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不同于传统渠道的信息传播,具有多元化、互动化、碎片化等特点,只有对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进行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的方法与策略。提高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鉴别和研判能力。新媒体空间的信息,往往真假掺杂,应提高对新媒体空间相关信息的鉴别和研判能力,避免公布或者传播虚假信息,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质量。要能够包容公众合理质疑。充分认识新媒体载体的平等性,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重新认识公众民意在新媒体话语空间中的新型表现形态,要坦然面对、包容公众合理质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