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县法院一位庭长张远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李卫恒参与审理的案件主要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领域,“他对这些专业领域比较了解”。
刘法现和李卫恒的感受是,陪审员确确实实能起到一定化解矛盾的作用,能干审判员干不了的事情。
法院曾经审理的一起离婚纠纷中,男女双方因为一些误会,矛盾尖锐。男方不愿接受法官的调解。在这种情况下,法院邀请与男方同村的人民陪审员李卫恒作为该案的陪审员,参与该案的审理和调解。
李卫恒在村里威信高,男方对他也比较信得过。了解双方的矛盾后,李卫恒便与男女双方分别进行了沟通。不到半个小时就调结了此案,使夫妻俩重归于好。
数据证实,仅去年上半年,邀请他们担任陪审员的县法院,27名陪审员共参与各类案件400多件,每4件案子中将近3件调解结案,当事人服判息诉率几乎达100%。
这一数据与全国的情况也相一致。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报告中透露,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审判工作中作用突出,效果明显。全国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的案件比例逐年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审理的一审普通程序案件陪审率已达71.7%。
周强透露,《决定》自2005年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现有人民陪审员8.7万人,已超过基层人民法院法官的二分之一,参加审理案件共计超过800万人次,参加审理案件总数共计接近630万件。
如何当好人民陪审员?刘法现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了他的“秘诀”:“给农村当事人调解时,你跟他一样蹲下来,不论他递给你的是什么香烟,你吸着;他的屋里再脏,他给你倒水,你喝着;不管他给你拿的苹果洗没洗,你啃着。这样他就能接受你,跟你沟通。”
彭小龙副教授研究发现,人民陪审员的调解作用突出。根据第一次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工作会议公布的信息,陪审员参与审理的案件80%以上做到了调解结案。
彭小龙还表示,专门领域案件中人民陪审员作用比较突出。在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评选出来的64名全国优秀人民陪审员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于知识产权、劳动纠纷等专门领域。
陪审员要来自基层
刘法现多年参加陪审的动力来自于他的兴趣和荣誉感,“大家抬举你”,但他也发现,有的陪审员刚开始参加庭审热情高涨,以后这种热情慢慢减退。
刘法现认为,可能的原因之一在于对陪审员的培训力度不够。案件审理专业性非常强,无法像审判员一样熟悉案情,所以,面对复杂的案件,有的陪审员无法适应庭审,干着干着就没劲了。
“我参加7次庭审补助二十多块钱,这钱能干啥?别说这点钱,就是五十块钱,很多人都不会去。参加庭审,还有合议案件、宣判,耽误的可不是半天。”刘法现指出。或许正因如此,有的陪审员去了几次之后,就不愿意继续履行职务了。
北京市某基层法院一位法官向法治周末记者直言,在他的眼中,陪审员就是一个“摆设”。
“我学了7年法律,经过国家司法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从书记员干起,到助理审判员开始参与审理案件。他们只要被遴选为陪审员,就能参与审理案件,怎么可能一来就对案件发表专业意见?”该法官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