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而不审”并非个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在媒体上撰文表示,他们对中国法院网“网络直播”栏目下的“现在开庭”子栏目所登载的2010年1月至12月审理的共计292起刑事案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其中陪审员参与审理的177起案件中,超过98%的陪审员在法庭上没有提问;近七成陪审员在庭审过程中没有与审判长进行过交流。绝大多数陪审员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扮演了消极听审的角色。
刘法现的另一个期待是,陪审员的遴选要考虑实际情况。实践中,一般要求陪审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像农村地区,这种文化程度的陪审员可不好找。
对此,在审议周强院长所作报告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晓武建议,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应当淡化学历、职业、专业知识等“精英化”背景,突出体现“平民化”。至于人民陪审员在法律知识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培训以及陪审员自身的努力学习来弥补。
周强在报告中透露,将推进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努力在2至3年内将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数量增至20万左右。要注重强调人民陪审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努力提高基层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社区居民等群体的比例,确保基层群众所占比例不低于新增人民陪审员的三分之二。
张远认为,陪审员最大的价值在于参与庭审,“如果陪审员不能在开庭时到庭,一切都是空谈”。制度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如何确保陪审员能够参与庭审。
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
今年9月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在出席东亚司法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透露,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研究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方案。
周强在报告中的表述证实了这一消息:“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正着手修改关于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司法解释,改进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参审机制,并确定在北京等10个省市的部分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开展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
周强还为切实解决人民陪审员工作存在的实际困难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
在审议上述报告时,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泽林认为,解决“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问题,首先要建立人民陪审制度,从宪法、基本法上明确将人民陪审制度规定为我国基本的诉讼制度。
彭小龙副教授研究认为,当前的人民陪审已出现某种程度的职能异化,从司法监督者变成了司法辅助者,扮演的是人力补充、协调人和知识提供者的角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