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难承受“西式胃”

中国环境难承受“西式胃”

左手洋快餐,右手薯片,还要端上一杯牛奶,这样的“精细”饮食,如今在中国已经相当普遍。普遍到一些外媒开始关注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以蔬菜、米饭、面条和少量肉类为主的传统饮食习惯——被誉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习惯之一——正在消失。中国人正在食用越来越多的西方食品、肉类,其中最多的是含有添加剂、人工香料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便携包装食品。

加工食品增多,食用口味变重,中央厨房来袭,“中国胃”正在“西方化”。

加工食品增多,食用口味变重,中央厨房来袭,“中国胃”正在“西方化”。

“西风东渐”口味变重

加工食品增多,食用口味变重,中央厨房来袭,“中国胃”正在“西方化”。

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9月底发布报道说,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包装加工食品、零食和饮料的市场将超过美国,其中包括饼干、薯条和汽水等。届时,中国可能会消费多达1.07亿吨包装食品,而美国则消费1.02亿吨。从2008年起,中国此类食品的消费量增长了66%。

本该正常补充碳水化合物等主食的早餐桌,如今在中国,越来越多地成为饼干的主战场。数据显示,中国的饼干市场2013年底预计将达到240 亿美元(1 美元约合6.13 元人民币),每年增长大约20%。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脱离农村前往城市生活,以及更多的女性成为劳动力,从婴儿配方奶粉到速冻饺子、速食面一系列方便食品迅速兴起。”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报道对此指出,财富增加意味着更多中国人吃掉更多的肉类。像卡夫、雀巢或百事公司等包装食品制造商的进入,增加了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便利店里西方零食的消费量。

中国专家表示,加工食品、方便食品、半加工食品和中央厨房制作食品,近年来在市场消费的比例越来越高,因其适应了现代人快速的生活方式,食品深加工化本身也能带来农产品或原材料价值的提升,是行业发展的方向。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食品行业的业内人士,得到的大多答案是:餐饮业的中央工厂化与包装食品行业的深加工化,本身是不可逆的趋势。

“标准化和规模化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采用中央厨房的加工方式既可以保障口味,也可以保障其安全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郭顺堂表示,中餐在制作中经验化、复杂化,想要“同一口味”很难,因此标准化一直是烹饪界追寻的状态,也是现代餐饮发展的基石和大势所向,加工食品、半加工食品也是食品行业近年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误区与“崇洋”有关

随着包装食品消费量的增加,各种健康误区也逐步暴露。比如有些消费者对“香浓和强烈刺激口味的追求”已经到偏离正轨的地步,而这甚至是导致食品添加剂被不断发明乃至使用的重要原因。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有的商家甚至开发一些纯粹由添加剂调成、名字洋气的味道,通过广告包装宣传,宣称其为‘夏日限量口味’,迎合年轻消费者对口味乃至‘限量’带来稀缺感的片面追求,形成诱导性消费。”

其实包装食品也有比较健康的,但是与西方不同,中国消费者一般无法选择更健康、通常也更贵的包装食品。欧睿信息咨询公司分析师劳伦

班迪说:“中国的大多数消费者没有那么多钱购买(那类)产品。他们确实买不起含有维生素等附加成分或不含防腐剂的包装食品。”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中国农村地区,加工食品、“洋快餐”依然被视为“有钱人的标志”,本可以母乳喂养的家庭也出于面子用洋奶粉进行喂养,出现明显的消费逆选择。

此外,还有不少人只吃膳食补充剂声称自己是“健康派”。

本报记者曾经目睹一位年轻女性在午餐时段取出一把“药丸”,包括维生素补充剂、DHA补充剂、抗氧化葡萄籽补充剂等,加上一杯口服胶原蛋白冲泡的“饮料”,以此作为当日的午餐。而根据她的食谱,除早餐可以食用一定食物,中餐晚餐均只用药丸和冲剂代替,口渴也只喝果汁,以达到瘦身和健康的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和完整的食物相比,膳食补充剂过度食用易增加健康风险,可能出现过度补充维生素等情况。即使是所谓100%的果汁,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喝果汁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而水果本身会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西化催生糖尿病和肥胖

包装食品消费的增长,使得中国人饮食结构正向多盐、多油、多肉、少蔬果方向转变。

朱毅介绍,我国北方居民食盐日人均摄入量在11克左右,而山东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人群标准人日调味品食盐摄入量为12.5克,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6克)的两倍多,这与加工食品的大量食用不无关系。饼干、面包等食品中本身有盐,口感上却吃不出太多的咸味,一些话梅等甜味食品中加入盐能带来更加丰富的口感,这些都导致了盐的额外摄入。

油脂摄取量也同样超标,据统计,我国居民日人均摄入植物油脂已高达41克,而据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每人每日摄炔物油脂25克即已足够。

中国居民近年来肥胖、“三高”、糖尿病的比例越来越高,不少慢性病出现年轻化趋势,不少专家指出这些与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不无关系,可谓“病从口入”。

一项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主持的近10万人大型调查表明,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相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三十年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从不到1%攀升到10%以上,而这个上升趋势还将持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年轻趋势。

和糖尿病一样来势汹汹的还有肥胖。今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也显示,体重超重、肥胖人数比例分别为34.4%和12.7%。与2010年的数据比较,受调查者总体体重平均增长1.12公斤。

不健康饮食对人体健康的直观影响,还可以通过一部摩根·斯珀洛克导演和制作的纪录片《特大号的我》看到。在为期一个月的拍摄过程中,斯珀洛克一日三餐都食用“洋快餐”,以直观展现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人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拍摄前,斯珀洛克的血液、胆固醇含量等身体指标均是“非常健康”,体内脂肪含量只有11%。但在一个月之后,斯珀洛克的体重增加了11.35公斤,体内脂肪含量更猛增至18%。

拒绝走健康歪路

“与中国消费者同样难以承受这样的饮食结构的,还有中国脆弱的生态环境。”朱毅说,多油、多奶、以红肉为主的西式饮食架构是中国环境不可承载之重。

西方的饮食结构与其重畜牧业、多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分不开关系的,而中国不仅人多地少,适合畜牧的土地更是寥寥无几,环境本身是和“中国胃”匹配的,难以承担“西方胃”。

以肉类消费为例,最耗料的牛肉需要7分精饲料才能生产出1分牛肉,猪肉则需要4分精饲料。和“四条腿”的红肉相比,“两条腿”和“没腿”的白肉不仅更加健康,耗料也低,鱼肉、鸡肉均只需要2分精饲料。

除了西方的饮食结构带来的环境负担,预包装方式也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与加工食品相适应的食品包装存在破坏环境的隐忧。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过度包装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50%以上的商品都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1/3属于包装垃圾,占到全部固体废弃物的一半。

顾晓鸣认为,要中国饮食文化变异,不仅要全社会重塑健康的饮食观念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从广告开始加强监控,掐断诱导性消费的链条。“同时,还应加强对添加剂的管理,即使是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的添加剂也应予以控制,从源头上控制滥用添加剂”。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认为,消费者的消费素养、广告素养和辨别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监管部门平日就做好引导、教育,以培育良好的消费观。

朱毅说,应注重保持饮食上的后发优势,坚持“少油少盐少肉多蔬果”,拒绝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健康歪路。在光盘的同时,更要关注盘中食物的健康和环境的承载力,在环境资源和健康饮食中得到平衡。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