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3)

论新时期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3)

(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在不断创造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人们带来城市文明的舒适和便利的同时,也集中了各种矛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城镇化方式也是粗放型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等问题,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胡锦涛曾强调:“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要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必须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城乡一体化格局、中高级城市型社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能顺应世界潮流,把握机遇,快速稳步地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而中国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存在许多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而必须走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关于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理论,是以中国具体国情为基础,在分析与借鉴世界多元城镇化发展模式,展望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的未来前景后提出来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目标,是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力图使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向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格局转变,实现中国由初级城市型社会向中高级城市型社会转变。

(一)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向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变

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际上就是在积极寻求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早,并且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般都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同步进行,中国紧张的人地关系、区域发展的多样性、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等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而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伴随着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过度开发等诸多问题,警示我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我国的城镇化是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城镇化,城镇化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同步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同于旧式城镇化发展模式,而是在尊重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为目标,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多样化、集约型的发展模式。

(二)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格局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二元粮食供应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赋税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上,城乡间流动受到阻碍。加之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导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严重分离,使得经济社会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它造成农民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低下,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且不利于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纵观世界城市、经济发展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非农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必然规律。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最佳途径就是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特色城镇化,就是旨在以城镇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格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