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强化阳光公开。经常我们听到这样的说法,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公开是最佳的“防腐墙”。在党务、政务信息方面,应当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公开的形式尽量多种多样,把我们作风建设始终放在党员群众的眼睛里,让群众看得见。增加“三公”经费、“四风”问题的信息公开度、治理透明度,让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能够实现。我们调研也了解到,像山西、青岛一些地方运用科技手段,加大权力运行公共资金运转的公开力度和实时监督的力度,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二是强化制度提升。我们一些好的做法能不能及时上升为制度,甚至是法规、法律,我们考虑可不可以把一些软约束变成硬杠杠,我们的纪律要“硬化”。比如我们现在全面推行公务卡消费,能不能基本上实现“零现金、“零付现”,通过电子支付的全程留痕,加强痕迹管理、责任追诉,公款报销我们要附带商场、超市的购物小票,防止弄虚作假,甚至可以考虑能不能把公款浪费行为纳入刑法的司法解释范围,加大打击和预防力度。
第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因为每年我们都要进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检查、惩治和预防体系年度工作成效的检查,我们要纳入“三公”“四风”问题,让这些工作成为“领导抓、抓领导”、“长期抓、经常抓”的年度分解任务,有部署有落实,还有检查,常抓不懈。
第四是强化问效问责。对于一些敢于顶风违纪、屡禁屡犯的一些典型案例,要加大宣传力度,用反面教材,以儆效尤。我们已经考虑,我们能不能将“三公”、“四风”的问题纳入到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实行类似“黑名单”制度这样的警示训诫制度。总之,要让我们的制度有效。
[主持人]:确实起到效用,不是一个架子放在那里。近期中央出台了很多的举措,从当前形势来看,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高波]:我们应该看到,十八大以来,中央一方面打老虎抓铁有痕,另一方面,治作风顽疾上的小问题持之以恒。因此,防治“四风”不搞松紧带,没有所谓时紧时松的问题。
治理公款的奢靡浪费不给自留地,减少特权的空间。强化了惩就是治、预即是防的高压态势。实践当中也不断赢得震慑力、执行力和公信力。
中央反腐败的决心、胆略和诚意可以说有目共睹了。我想是否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下。一是抓大不放小;二是,治标促治本。综合来看,我们这个组合拳打下去,惩治的力度、专项治理出手的频度和引发的社会关注热度也是有目共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