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适房外画窗户,至少暴露出这么几个问题。一者,设计及建造者为了节约成本,有偷工减料之嫌;二者,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因为经适房并不能给政府财政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故而懒得过问。
为中低收入人群建设经适房,是政府极为重要的民生工程,马虎不得、松懈不得。政府部门对经适房建设绝对不能另眼相待。青岛市的这一处经适房为何不开窗而画窗,有关部门须认真调查一下,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千万别让经适房成为民众的“闹心房”。
【启示与思考】
经适房“假窗”何以引发公众巨大关注?引发关注的背后又反映了什么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因为经济适用房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其质量问题和分配方案体现着社会公平,牵动着大众神经。看到“假窗”,人们本能地想到“真窗”,便会猜测在该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过程中,开发商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房屋质量又是否过关。众所周知,经济适用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双重特点,“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负责房屋建设的企业或单位既不能为了其适用性而不顾其经济性,更不能为了其经济性而不顾其适用性。然而现实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施工方往往为了控制成本而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问题。近年来,有关经济适用房出现质量问题的消息频见报端,一次次触及公众的敏感神经,此次“假窗”事件引发巨大关注,便是公众关注经济适用房质量的又一表现。
二是因为社会凸显官民信任危机,公众对官方回应表现出习惯性质疑。细看相关报道,不难发现,对“假窗”问题做出回应的主要是青岛市的相关政府部门。而对于其“为达到立面装饰效果”而画假窗、“现场施工符合规划设计图纸要求”的回复,通过该新闻的持续传播发酵、热度不减以及“神笔马良”等种种调侃性回复便知广大网友似乎并不买账。但经过记者的现场考察,已得出装饰性外窗存与否并不对房屋质量造成影响的结论。但试想,如果没有那些假窗或是其它什么装饰,仅仅是光秃秃的几面墙,那立面是否显得枯燥、单调?
对于此次经适房“假窗”事件而言,笔者认为公众可以不认同“假窗”设计者的审美,毕竟美不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性的判断和看法。但公众对官方回应表现出的习惯性质疑已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日益凸显的官民信任危机,而关注经济适用房质量则从深层次上反映出大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本想“锦上添花”,却被认为是“画蛇添足”,即使没掉“底子”,也还是丢了“面子”。不能凭画假窗就说房子质量有缺陷,也不能说经适房就不讲美观。如果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实用和美观,而不是用“假窗”去填补遗憾,那样就完美了,既不会遭遇到误读,房屋品质也不会被质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