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到双赢博弈: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

从顺应到双赢博弈: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

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余年间,数字传媒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出版和阅读方式,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与传播也随之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W020131106389158637371

顺势而为的尴尬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大致可分为“学术期刊电子化”和“电子学术期刊”(或“纯网络期刊”)两个层次。随着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平台的建成,“学术期刊电子化”已基本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商的数字化意识淡薄、缺乏技术支持等原因,基本上是从观望到顺应数字技术开发商的引领,被动参与其中。传统学术期刊作为数字产品的“源”提供者并没有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而数字技术提供商却以微薄的投入获取了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和复制权。一方面,数字技术提供商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谋取巨大的近似垄断的商业利润;另一方面,读者使用数据库时产生的相关数据又被期刊评价机构作为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导致学术期刊陷入“两难”。如果加入数据库,学术期刊被变相绑架,变成“不吃草”也照样跑的打工族;选择不加入,则有悖潮流,会影响到下载率、影响因子等决定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进而对刊物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可见,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数字技术提供商步步为营,学术期刊层层沦陷。

从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角度来讲,数字技术提供商使数据库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为学术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也为学术期刊的审稿、编辑等提供了诸如采编系统、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等技术支持,但是这种模式只是基于一种不平等的契约上的补偿服务,存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嫌疑。从学术期刊的编辑与出版来看,学术期刊数据库使学术期刊拆零成为独立的单篇学术论文,从一定意义上讲,给学术论文降下一道无知之幕,但同时也拆解了学术期刊的整体风格和编辑特色,抹杀了学术期刊在栏目编排、装帧设计等方面所耗费的心血。

协作博弈的共赢

目前的期刊数据库问题日渐凸显,也面临各种考验。首先,多种数据库平台收录的文献信息重复交叉,标准不一,不利于学术期刊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其次,近年来一些付费期刊数据库已与大部分核心期刊签订独家出版合约,但随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上线,很多签过合约的学术期刊纷纷响应政府的公益性号召,无条件地向该数据库提供期刊文献。这又使一直备受争议的学术期刊电子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多了一重潜在的纠纷,同时也无疑对现有的付费期刊数据库产生了一定冲击。最后,现在大部分数据库中的电子期刊仍然是期刊印刷版的翻版,大部分的期刊数据库都有两到三个月的出版时滞,网络的快捷性和交互性尚未在目前的期刊数据库中得到实现。

然而,这些考验恰恰成为学术期刊与数字技术提供商博弈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这种博弈是在充分认识、挖掘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自的特性优势及其差异性基础上,共同开放内容生产与渠道传播的边际,使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在更大的制作平台和更广的发行渠道中有更多的延展空间。在内容生产方面,学术期刊要充分考虑到数字化技术能实现的创新功能,在“纯网络期刊”的框架下筹划期刊;在渠道传播方面,学术期刊可以与数字技术提供商分工合作,用更多的实时在线交互方式达到编者、作者和读者的高效沟通,各方都达到效用最大化。所以,这里的博弈,不是对“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的割裂式解读,也不是催化数字技术提供商与学术期刊之间的利益纷争,而是推进二者在协同合作基础上的共同发展,这种发展既有利于解决期刊数据库面临的一系列障碍,也有助于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出版转型中涅槃重生。

(作者系《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