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向西开放

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向西开放

摘要: 改革开放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之基。向西开放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新疆和西北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我国对外开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向西开放在目标上需要寻求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中国现代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动态开放构筑国家安全之门,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环境; 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促进中亚和平与世界稳定。在新形势下推进向西开放,需要我们以增强经济交往便利化为目标,不断提升向西开放的经济效益; 以增强政治伦理互信为基础,打造中亚稳定安全地带; 再造丝绸之路的文化辉煌,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关键词: 中国; 现代化; 向西开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战略的引领下保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稳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进入21 世纪以来,在胜利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的基础上,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途。当前,我国的GDP 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现代化进程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东方古老大国的进步与崛起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赞叹。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走出了不平凡的历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在不断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同时,把加快对外开放作为各项事业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按照我国的地理特质和经济规律,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从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继而扩展到沿江开放和延边开放,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逐步重视内陆地区的开放,开放的层次和范围不断扩大,格局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2011 年我国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840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5. 7 亿美元,分别比1999 年提高了10 倍左右。

然而与此同时,因为种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仍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向西开放水平仍然远落后于沿海开放水平。我国的对外开放总体上呈现“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状况。2011 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只占全国约10% 和5%;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西部边疆地区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速仅为沿海地区的50%左右。

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变动,国内发展方式面临重要转变的宏观背景下,向西开放成为了我国进一步融入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世界分工的必然选择。诚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向西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进一步提升沿海地区向东开放的同时,把西部地区、内陆地区的向西开放作为拓展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新抓手、新机遇。

 一、向西开放: 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 中亚地区是影响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要枢纽,向西开放面临宝贵外部机遇。

从地缘来看,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向西开放面对的首要对象和重要阵地是中亚地区。无论自古以来还是在当今世界,中亚国家都有着事关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来看,中亚国家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位置。早在19 世纪,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经发出预言,认为谁统治了中亚,谁就控制大陆心脏; 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 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控制全世界。中亚是亚欧大陆的中心,自古中亚就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中亚国家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承担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现在独立后的中亚各国已被重新定位于“欧亚桥梁”,这也是各国实现资源富国战略最理想的对外经贸通道,复兴这条古“丝绸之路”日渐为欧亚国家所重视。今天的中亚国家是充满商机、潜力巨大的市场,为我国的向西开放提供了丰富的互补合作和双赢题材。

首先,中亚国家资源丰富,经贸合作潜力大。中亚五国面积总和为400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面积的41. 7%,比中国西北五省区面积还要大,可是人口并不多,只有5500 万,相当于中国人口的12%,约占中国西北五省区人口的1 /2。中亚国家不仅地大,而且物博。广大的土地资源适于农牧业发展,是粮食、棉花、畜产品的重要产区。中亚五国还蕴藏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资源。现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约为30 亿—40 亿吨,地质储量百亿吨以上; 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0 多万亿立方米,地质储量为25 万亿—30 万亿立方米。煤的储量也很大,其中,哈萨克斯坦石化能源贮量达269 亿吨油当量; 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石化能源贮量分别达3. 3 亿吨油当量和4. 14 亿吨油当量;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石化能源贮量分别为5. 9 亿和51 亿吨油当量。该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铜、铅、钟、钨、铝、锑、汞、铀、金、银等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贵金属以及铁、铬、锰等黑色金属。许多矿种储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例如,哈萨克斯坦的锰和镑的储量占世界第三位,铁矿石储量占第八位,钨的储量占第一位。乌兹别克斯坦的黄金储量占世界第四位。在非金属矿产资源中,该地区的钾盐和黄磷储量很大。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储量已无法满足能源需求。目前,中国石油消费主要依赖于中东供给,马六甲海峡是惟一的运输通道。而马六甲海峡不仅交通拥挤、过货速度慢,而且易受到外来力量的制约,不定因素难以掌控,加上我国海上运输主要依靠外资货轮,这些不利因素会对我国能源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中亚地区能源储量丰富,被誉为“第二个中东”,中亚与中东、俄罗斯并称为世界三大产油基地。而且中亚能源还处于起初大规模开采阶段,能源发展潜力非常大。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中亚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潜在可利用资源。

从上述中亚五国拥有的优势资源来看,中国所缺少或中长期不能满足需要的石油、天然气、铁、铜、金、银、铀、铬、铁、金刚石、天然碱等,在中亚五国绝大部分都存在,有多种资源储量相当丰富。考虑到中亚五国离中国很近,亚欧第二大陆桥基本上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因此,仅从补充中国资源不足的角度出发,中亚五国对中国实现发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中亚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市场潜力巨大,与我国互补优势明显。2012 年,哈萨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 亿美元,同比增长5%。土库曼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90 亿美元,同比增长11%; 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为483 亿美元,同比增长8. 2%; 塔吉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为20. 72 亿美元,同比增长10. 6%; 古尔吉斯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3 亿美元,同比增长7. 1%。中亚国家经济增幅远高于世界同期2. 3%的经济增长速度,充分显示了其经济发展的活力。当前,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超前苏联时期,农业、轻重工业、铁路、公路、信息等领域也有较大的发展。

中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之作为巨大消费市场的潜力进一步显现。2012 年,中亚五国与中国的贸易额达到459. 4 亿美元,比中国与其建交之初的1992 年增幅达百倍之多。尤其是,中亚国家纺织服装、鞋帽、建材机电、日用品、食品等工业相对落后,并对这些商品需求量大。

很显然,相对富足的中亚经济,对中国的向西开放必然会带来更大红利。中国西部地区需要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来发展经贸合作,在这方面,中亚国家是首选对象。中亚国家5500 万人口本身是个大市场,更主要的是中亚国家是中国走向欧洲和西亚的必经之路,通过向西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中亚国家能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中亚国家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投资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中亚各国在深化改革,健全市场机制方面都迈出了重要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当前,中亚国家的通讯、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逐步为其融入世界经济奠定了基础。并且,美欧日俄等大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加大对中亚五国的投资力度,这必将进一步改善中亚的投资环境,并增加该地区对外资的吸纳能力,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2. 向西开放有利于新疆和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要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采取了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非均衡发展战略也极大地拉大了中国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尤其是与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

无论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看还是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兼顾”公平的“效率优先”、“非均衡发展”应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有在特定历史阶段才是合理的,对区域公平重视不足的“非均衡发展”不能贯穿历史的始终,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地区差距拉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态势来看,对外开放的规模及其程度是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利用沿海开放的优势大力引进外资技术,极大地推进了地区发展,而西部地区远离海洋,远离东部开放的前沿地带,西部地区的向西开放一直处于落后和缓慢的状态。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竞争的经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放迟缓、半掩关闭的西部国门可能会使西部失去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向西开放是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与战略西移的物质保证。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为邻,同时在国家安全中,西部既是中国的边疆也是战略的腹地。在新世纪,我国亟待加强同中亚等地区的政治经济合作,西部地区正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此,通过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增强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实力。这对于巩固我国战略腹地,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铺就了多元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坦途。今日,我国的向西开放必将掀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3. 向西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地完善开放格局,丰富开放内容,提升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改革和开放这两大支点中,当前改革方面已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而开放方面我们也需要进入到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这就要求在以前主要重视依靠海洋东向开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面向陆地的向西开放。

实际上,向西开放是我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以兴办经济特区为突破口,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我国的沿海、沿江对外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是一个陆路大国,西部内陆地区面积广大,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向西开放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尤其在大开放、大合作的“全球治理”中,代表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四国”的国际地位越发凸显,我国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国际话语权越来越多,这为我国实施包括向西开放的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战略机遇期,也提出了最为迫切的战略要求。

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需要全方位、多向度的实施,而向西开放和沿海开放正应当成为对外开放总战略的“两翼”并驾齐驱。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环境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多边、双边经济贸易合作不断展开,各国对外开放度和依存度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但向西开放程度远远滞后于沿海开放程度,推进向西开放的政策和体制也有待完善。

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以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思维,在新时期把向西开放推向新阶段。可以说,向西开放将会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继而逐步形成“海陆同开,东西互济,南北共兴”的开放格局。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