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一步推进向西开放的策略与路径
要把向西开放放在世界经济社会变迁的大格局中,放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具体环境中,深入研究向西开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政府、学界、企业和民间组织的智慧整合,形成促进向西开放的协同创新体。
1. 以增强经济交往便利化为目标,不断提升向西开放的经济效益。
第一,创新政策与法规环境,完善市场开放体系。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推进向西开放的根本保障。东部地区多年来对外开放的经验表明,国家对于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对于开放事业的推进关重要。因此,首先应当进一步放开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权限,要在总结我国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开放区的设立与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在西部设立向西开放的重点区域并允许其先行先试,以改革创新的勇气进行制度创新。要鼓励新疆等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建立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创造吸引产业集聚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增强其经济竞争力。要建立与向西开放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规范的市场氛围,引导市场要素合理高效流动,破除行政壁垒,提高企业活力。同时,在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区也要建立各方协商对话机制,促使各地区的经济联动与协调发展。
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与中亚能源合作。对外开放要拓展,基础设施应先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是进一步推进向西开放的必要物质条件。当前国家应当着力支持新疆等向西开放前沿阵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相关规划与投入,尤其是在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从而为向西开放提供硬件支撑。同时,向西开放本身也应当吸引相关的国际投资,这就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大合作的力度,如加快中吉乌铁路和中巴铁路的建设进度,积极与有关国家规划中俄蒙哈阿尔泰山区域交通等,通过这一系列工程,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将为相关国家的发展助力,从而实现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第三,加强边贸口岸建设,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向西开放提供便利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边贸的发展和边境口岸的建设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关系着我国边境地区的民族发展和扶贫兴边等重大问题。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中央应当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战略的实际需求,统一部署与规划,加大对西部边境地区边贸发展和口岸建设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边境口岸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长期增长。要加强外贸发展和口岸仓储物流建设。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要在资金、政策和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重点口岸、重点仓储企业的通关储货能力。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努力把新疆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桥头堡经济区。
第四,大力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并进战略。一方面,必须放宽出入境人员的限制,简化出入境手续,为企业“走出去”到中亚国家开展来料加工、境外投资、境外开拓市场提供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也要放宽中国市场准入的限制,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我国西部的开发建设,允许外商在中国西部投资兴办金融和商零售等“三资”产业。只有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中国经济与中亚国家经济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2. 以增强政治伦理互信为基础,打造中亚稳定安全地带。
第一,巩固与发展同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增进政治互信。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亚国家面临着较为复杂政治安全形势,近年来也成为各大国纷纷关注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在与周边国家政治外交交往中,进一步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尊重周边国家的主权,与中亚国家应加强和扩展高层互访,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与中亚在各领域沟通与磋商的政治机制,在互信的基础上加强战略合作。
第二,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加强与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合力打击恐怖主义,探索应对非传统安全协调机制,强力打击“三股势力”。要建立目标统一、相互协调的合作机制,反应迅速、整治有效的应急机制,全面完整、操作便利的信息共享机制,牢牢构筑中亚安全稳定带。
第三,广泛拓展公共外交,丰富周边和谐稳定的内容。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有着天然的民族文化联系,这既有利于双方经贸上的沟通互动,也有利于在有效引导的基础上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要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增强两国人民的政治包容、理解与互信。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还可以考虑成立国际非政府组织,推动我国和谐世界理念在相关地区的影响力。
3. 再造丝绸之路的文化辉煌,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第一,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属性为纽带,建立高层次的文化合作与交流机制。可以考虑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官方文化部门保持现有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定期会晤与磋商制度,适时举办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论坛,并以此为契机使双方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双方应当合理设置双边文化交流部门,从理论上对双方的文化合作给予帮助和指导。
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双方文化交流政策。在向西开放中加大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力度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一方面,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应支持和帮助我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各类有特色、见成效、实质性的文化合作项目,并鼓励一些民间文化交流团体的设立和正常活动; 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促进双方的学者、官员、企业家等加强互访,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从而在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双方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有效提升中国文化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华夏文明的精髓和底蕴不仅是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长久推动力,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宝贵财富。唯有强化中华文化在中亚的影响力,双方的文化交流才有不竭动力。这需要我们多管齐下,充分挖掘与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面向中亚市场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中国文化品牌; 需要创造出一批体现中国文化感染力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书画作品,让中亚地区百姓喜闻乐见; 需要加强汉语言在中亚国家的传播力度,进一步加强中亚地区汉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与推广力度; 需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化的传播空间与受众范围。
第四,以中国梦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导向,使周边更多了解当代中国人的人文价值观。要加大与周边国家的深层次学术文化交流,共同研究丝绸之路的当代人文价值,共同研究不同国家文化的互补作用,特别是要明确推出中国梦与中亚梦的共通性,发挥中亚地区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互设教育中心,注重对留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总之,向西开放是我国实行全方位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在我国进一步深化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唯有充分抓住向西开放的机遇,积极应对向西开放的挑战,深入把握扩大开放的规律,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开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