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国内外一直质疑中国改革开放,除了国外学者的“自由市场经济加一党专制”、“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等歪曲中国改革的非议之外,国内也有否定改革的奇谈怪论,如改革倒退论,改革逆转论,中国非市场经济论,强政府弱市场论,“国进民退论”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科学地评价过去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怎样看待中国改革的历程?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又有哪些问题?
我们高度评价十六大所确立、十六届三中全会所设计“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总目标取得重大进展,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获得巨大成功。
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完善。公有经济继续占据主体地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基本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活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国GDP比重由2002年20.46%上升到2012年超过50%,非公有制经济高速成长。
二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旧体制,逐步形成了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新体制。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指2004年到2012年)。深化农业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极大减轻农民负担(农民税费负担率从2002年3.2%下降到2012年0.86%),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国家新增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逐步健全,极大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2002-2011年期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5%。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环境明显改善。加快城镇化进程,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7年到2012年期间,全国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此外,在全国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深化水利体制改革。
三是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全国市场统一性大幅增强,中国市场化指数由2002年的155.56上升到2009年227.4,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2002-2011年期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了120.0%,年均增长9.2%,进出口总额由世界第八位上升为第二位,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746.5亿美元,年均增长26.9%,成为世界最具竞争性的开放型经济;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起步,金融监管调控进一步深化,金融企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资产占比从4%上升到100%。
四是改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7年到2012年期间,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总数达到2497项,占原有审批项目的69.3%。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了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37.47万亿元,其中国家预算资金为1.92万亿元,仅占总额的5.1%。财政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健全了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公共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98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7万亿元。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执法和监督能力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银行贷款利率均可浮动执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五是进一步健全了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实行就业优先的政策,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仅2007年到2012年期间,全国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70万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从2002年20.6%上升到2010年的65.6%。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