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十年评估与十年展望(3)

中国经济改革:十年评估与十年展望(3)

六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深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初步建立。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才队伍,2012年中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0.90%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全国所有的县均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国家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极大繁荣,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1.75%上升到2011年2.85%。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 全国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与此同时,改革进展也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改革目标没有实现,相对滞后。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的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母公司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相对滞后,现代产权流转制度尚不完善,民法典债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历经数次讨论仍未颁布,充分显示产权制度在具体执行层面的改革难度;垄断行业改革力度有待加强,在放宽垄断行业市场准入和加强自然垄断业务有效监管方面,仍然缺乏有力措施;整体税负持续上升,具体税种改革偏慢,城乡税制统一、物业税改革和地方税收管理权改革等方面改革进度有待加快;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尚不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尚未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实现、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尚未建立;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职务消费和福利货币化等方面进展相对缓慢,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尚未建立;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在改革设计、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碎片化,缺乏长效机制。

十年展望(2013-2022)

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又将去向何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同时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第四次重大决定,为未来十年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习近平同志指出两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两个开放”的大局,前者是对内开放,后者是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有助于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又有助于促进对内开放。无论是对内开放还是对外开放,其政治方向仍然是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

基于上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未来十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建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加互补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完善、更加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更具竞争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利的体制保障。

具体地讲,全面深化改革所达到的核心目标要满足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追求经济更加有效率,这就需要竞争改革。建设公平竞争、公正竞争、公开竞争的全国或区域统一市场体系,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追求经济更加公平,这就需要公平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全体劳动者提供机会均等、充分就业的社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促进农民、低收入、贫困人群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是追求经济更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绿色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