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十年评估与十年展望(4)

中国经济改革:十年评估与十年展望(4)

可以认为,1993年党中央的决定主要是追求经济更加有效率这一核心目标;2003年党中央的决定不仅追求经济更加有效率这一核心目标,也兼顾了追求经济公平。我们认为,2013年党中央的决定就要同时追求以上三大目标,从而使中国的改革产生三大效益和红利:经济效益和红利;社会效益和红利;生态效益和红利。从中华民族的长远来看,生态效益和红利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就是第二代改革,不仅继承了第一代改革,还超越了第一代改革。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改革将按照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坚持“五个有利于”的改革标准,全面落实经济改革任务。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加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把成功的改革标准界定为“五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是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适应、相匹配、相支撑的改革总体布局,从而使改革开放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

全面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体制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对外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人为本”的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成就科学发展。中国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追求经济效益、经济效率,但这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也应该是改革的核心理念。改革是十几亿人民共同的事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就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率,指向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社会和谐。这就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目标和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以人民为改革的主体,尊重和支持人民的改革创新,保障人民享有各项权益,改革成果能够为人民共享,改革红利能够促进人民长远利益。因此制定改革方案、选择改革路径,不仅要考虑到提高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到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稳定。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改革立破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革。前者称为“立”,是为了发挥制度优势,如同对正面做加法;后者称为“破”,是为了消除体制弊端,如同对负面做减法。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之后,立重于破,破为了立,先立后破。消除经济体制弊端,不是削弱和破坏基本经济制度,而是完善和强化基本经济制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