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和主要内容
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它的原生形态主要是延安时期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延安精神是各个原生形态精神的总汇。各个原生形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原汁原味的延安精神。
1.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抗大精神
抗大精神是毛泽东为抗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当时在延安的28所大学里面影响力最大,办学条件之艰苦,正如一首诗描述:“庙宇祠堂当教室,大树底下好会场;桌椅板凳膝盖上,马列理论胸中装”。柯仲平同志1939年在《延安与青年》这首诗中写道:
青年,
中国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饭,
延安穿的麻草鞋,
为什么你要爱延安?青年回答: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
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
怕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
不能到前方抗战,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
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毛泽东对革命青年投奔延安给予极大的关怀和很高的评价,他说:“你们到延安找共产党,方向是对的,很不容易,这是很大的考验。进抗大没有考试,大家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延安,这是最好的考试”。1937年2月初,他接见了一批从北平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说:“延安的抗大和你们的北平的大学不一样,北平的北大、清华、燕京大学,有礼堂、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有桌椅板凳,有名教授;我们这里什么也没有。”、“我们抗大的物质条件是比较差的,同志们要准备吃苦,只有吃苦才能革命。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同于别的军事学校,是研究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大学校。我们人很多,我们的理想大,奋斗目标大,我们这个大学校,在中国的过去是没有的,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有些青年原是穿着西装革履来延安的,到延安后,系统地接受了马列主义和革命理论教育,特别为延安广大革命者为理想献身的奋斗精神所影响和感动,自觉脱掉西装,换上粗布衣服,脱下皮鞋穿起草鞋,改变了原来的价值观念。1939年7月,抗大总校奉命迁往华北办学,行军途中穿越同蒲路封锁线时,大部队已顺利通过,一些掉队的学员急于赶上队伍,划火柴查地图时暴露了目标,遭到日军的截击,部分学员被俘。在这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们实践了忠诚党的誓言,表现的十分英勇。有的用砖头砸死看守的敌人,逃离虎口;有的在被押送太原途中,跳下火车脱险,返回总校;有的经受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壮烈就义。日本侵华最高司令长官冈村宁次曾经说过:“他宁愿用五十名士兵换取抗大一名党员干部,用三十名换取抗大一名普通学员”。当时来到延安的人,中途逃跑变节者极少,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骨干。外国人评价:“延安时期共产党人是住土窑洞,吃小米饭,啃资本论,延安窑洞出马列”。抗大的学员坚持“一边学习、一边练兵、一边生产”,建校10年,共培养干部10万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