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振华: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2)

安振华: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2)

核心提示:延安时期的社会风气是“只见公仆不见官”、“甘为民仆耻为官”,正如毛泽东在与蒋介石论战时所概括的“十个没有”。毛泽东为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题词:“站在最大多数人民一边。”

 (三)延安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

延安精神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圣地。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延安精神,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黄帝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初形态。外国记者当年在延安惊奇地发现,延安正是中华民族祖先的诞生地。中华民族在这里崛起,除了偶然的历史巧合,也有内在的必然,这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学习,当时延安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扫盲识字、兴办教育,除办了不少中小学校还办了28所大中专学校,培养的各类人才达30多万。 

 (四)延安精神产生的主体条件

延安精神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大众自觉意识的表现,是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者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英勇不屈、顽强拼搏创造出来的,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智慧铸造成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千百万普通的共产党员,他们是延安精神的最根本的阶级基础和中坚力量。军民是胜利之本,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广大的革命根据地军民也是延安精神的创造者。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直接参加了延安精神创造的伟大实践。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千百万人民军队和亿万革命人民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阶级基础。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