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公共外交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个老话题。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算起,企业走出去将近二十个年头了。世界五大洲各个角落,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地区和国家,几乎都活跃着中国各类企业员工的身影。但这个老话题,在新形势下还是有很多新鲜内容可以挖掘。这就是,企业走出去到目前这个阶段,究竟走得怎么样?是不是很顺畅?有没有问题?公共外交是企业走出去很重要的缺失环节,需要很好地补课,使之能够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透露,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8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跻身世界前三甲。对外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国家和地区,投资存量5319.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3位。截至2012年底,中国有1.6万家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个,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其中亚洲地区的境外企业覆盖率达95.7%。同期,企业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57个,实际交易金额434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276亿美元,境外融资 15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2年末,境外中国企业员工总数149.3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70.9万人(据笔者在非洲和中亚地区的工作观察,这一数字估计并没有把诸多私营、个体企业员工数统计在内)。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企业走出去经过多年“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绩。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当一国人均 GDP达到1000美元后就进入企业国际化阶段。我们现在人均 GDP超过6000美元,企业走出去正当其时。上世纪50年代是欧美企业走出去,60年代日本企业走出去,70—80年代是韩国、东南亚一些企业走出去。21世纪第二个10年,国际国内形势都要求中国企业大批量持续地走出去,求生存,拓空间,谋发展。

企业走出去的表现形式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跨国并购,工程承包,执行援外项目,能源资源合作,贸易和加工生产等。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主要有三类情况:一是金融业(银行为主)努力跟全球接轨,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二是重工业出海,保障初级资源能源原料供应。三是以民营私企为主体的自由竞争行业在海外拓展市场。企业走出去模式众多,归纳起来有:安营扎寨式,如海尔集团,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直接推广自有品牌,树立当地形象,以更好更多地销售在当地和中国生产的产品。品牌共享式,如 TCL,把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相结合,带动国内产品走出去,提升企业品牌。借船出海式,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以小搏大,获得国际品牌成熟团队和销售渠道。农村包围城市式,如华为,注重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再向发达国家市场挺进,形成自有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代理式,如长虹。这是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主要模式。国内许多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海外代理,产品出口有现成渠道,可以获得一定利润,缺陷是企业自有品牌不突出,过于依赖海外代理,存在货款难以及时回收的风险。资源互补式,如中石油、中海油、中铝等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投资大、周期长,其实质是“资源换贷款”或“资源换项目”。借鸡生蛋式,借助国外上市筹集新资金,带回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星火燎原式,如温州中小企业,有强大的灵活性和活力。海外战略股权并购式,如中投公司投资黑石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工行投资南非标准银行,国开行投资巴克莱银行,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等。这种模式属战略投资,不一定参加管理,但可提升双方合作关系,获得股份增值空间,但风险大,属长线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式,相对传统,主要是到发展中国家去承揽工程项目,利用中国企业的成本比较优势。这种模式一般借助政府软贷款,以带动成套设备、劳务出口。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