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2)

公共外交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2)

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成绩和问题总是相伴相生。中国企业走出去由于起步晚、国际化程度低,并不是一路凯歌,而是经历诸多磨难,磕磕绊绊,交了巨额“学费”,才到今天这个地步。就对外直接投资来说,经常有“碰壁”的案例,和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型中国企业海外资产占比仍然很低,走出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高。财政部前副部长、中金公司董事长金立群日前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30%看起来是成功的,能盈利,对中国和投资所在国都有益,剩下的70%则不太好。”就并购而言,一些中国企业完成跨国并购后,开始出现“整合阵痛”,甚至不得不缩减海外经营规模,如中远对希腊港口的收购引来抗议,又如曾一度甚嚣尘上的黄怒波冰岛购地风波等。这和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国外政治障碍、文化差异、尽职调查缺失、人才短缺、风险防控能力不强是分不开的。就工程承包来看,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遭遇欧美国家技术、标准、环保壁垒,只能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且不同程度呈现同业低质恶性竞争。有些企业,由于对国外市场和形势判断、决策失误,损失惨重。沙特地铁项目就是突出的例子。

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面临以下风险和挑战:一是政治风险,所在国发生内战或政局动荡等。二是环境风险。如2012—2013年发生在西非国家加纳的政府强力打击中国非法采金者事件,主要就是因为国内在加采金企业、个人长期破坏当地环境、污染水源、引发民怨所致。三是劳工问题。中国企业在海外,由于文化差异和管理理念手段等原因,一般偏好从国内派遣技术管理人员,且雇佣相当数量的普通劳务人员。近年来,海外中企劳资纠纷频繁发生,如赞比亚科蓝煤矿的枪击和罢工事件。企业管理方劳工权利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四是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的困扰。发达国家占据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往往必须按其游戏规则办事,存在“技术标准垄断”。五是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品牌与质量意识淡薄。六是国内制度性因素的制约,比如人事、薪酬、审批手续、外汇管理等。七是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不能完全适应国际规范的管理机制与运营模式。八是“双反”贸易摩擦与日俱增,企业走出去步伐屡屡受阻。

对投资(并购)型走出去企业来说,缺乏规划是主要问题。这里所说的缺乏规划,是指政府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产业、布局、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划,造成对外投资一定程度上存在投机性、盲目性、无序性。此外,对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过多,政策协调沟通不顺畅,行政审批效率较低。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健全。

对贸易(含加工生产)类走出去企业来说,除成套设备、能源资源和大宗商品交易外,多数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奔向海外市场自发无序,缺乏金融、信用担保等配套支持,无视所在国关于商品销售法律法规和习惯做法,产品品牌、质量存在瑕疵,开展不正当竞争,挤占市场,影响当地人就业,“中国制造”声誉受到毁损。

对工程承包型(含执行援助项目)企业来说,它们不太了解所在国历史文化习俗,喜欢自成一体,搞封闭式的中国人工作生活圈,难以融入当地社会。这是典型的“国内问题国际化”。

专家指出,无论何种类型的走出去企业,其海外投资经营失败率一直较高。这一方面暴露出我国企业走出去在风险防控、人才培养、文化沟通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认知和全面把握,对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不够熟悉,不善于在当地开展企业公共外交等。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