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因素:人口红利与人口压力
人的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崛起的进程。当今世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中,多数都拥有巨大数量的人口,俄罗斯、日本等传统大国甚至因面临人口衰减及社会老龄化的威胁而忧心忡忡。充裕的人口可以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以增加国家财富,提供兵源以保卫国家安全,在面临巨大灾难时,使文明得以延续,在国力竞争中形成人口优势。近年来,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认为它给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创造了一种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经济局面,如该理论的创造者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布鲁姆(David E. Bloom)与杰佛瑞·威廉森(Jeffrey G. Williamson)就认为,1965年至1990年东亚经济增长中多达三分之一的增幅要归功于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当然,人口过多也会适得其反,产生严重的问题,如抵消经济的发展成果、加大环境和资源压力、增加就业压力等。对靠通过人口红利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来说,有两个严肃的问题需要回答: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红利的作用,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剂;二是当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如何保证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因为当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口负担之后,人口老龄化将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
2009年,印度的人口达到了11.6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人口将在2025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50年将达到16.57亿。[3]从人口结构看,2010年印度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64.6%,这一比例在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上升趋势。据悉,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将在2020年降至29岁。基数大、增长快,是印度人口的显著特征。这将为印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尤其是年轻的劳动力,从而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在国际上,“人口红利”更是被视为印度制造业赶超中国、促进印度崛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是“印度最大的财富”[4]。不容否认,人口红利对于印度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人口数量并不完全等同于人力资源,人口数量是量的方面,而人力资源则是质的方面。就印度而言,其“人口红利”只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要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必须在教育、健康和就业方面具备相应的条件,而印度恰恰在这些方面面临相当大的制约。劳动年龄人口是否拥有就业所必需的技能,是否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纳劳动年龄人口,都关系着印度能否利用“人口红利”加快经济增长。[5]人口增长不等于财富增加,巨大的人口数量已经逐渐显示出它对印度发展造成的巨大制约作用。
首先,印度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新增的社会财富,导致社会发展的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虽然近一个时期印度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发展成果显然没有惠及十几亿人口。印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两极分化现象是科技与贫困:以IT产业和生物制药为代表,印度已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居高不下的贫困人口比例。卢斯就曾指出,“很难想象这两个方面是属于一个国家的”。[6]而人口因素无疑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其次,人口剧增激化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从整体看,印度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却十分有限。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给印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对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加,印度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不断增加。近年来印度不得不面临日益严重水土流失、沙漠化、森林覆盖率下降、草场退化、能源短缺等,这些正是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结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