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辩证关系  (4)

印度崛起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辩证关系 (4)

南亚次大陆三面环海、背靠喜马拉雅山,在地理上自成一个独立单元。印度在其中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周围小国不仅在面积上无法和印度相比,而且各不相连,对印度正是一种众星捧月之势。这种优越的地缘优势是印度一直以地区老大自居的主要原因之一,认为自己是地区的天然霸主,其他各国都应处于从属地位。也正是这种心态,印度在地区频繁实施具有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政策。印度通过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并在冷战期间以与喜马拉雅山下的锡金王国签订保护性条约的方式建立了针对中国的安全缓冲区,从而牢牢确立了自身在该地区的绝对霸权地位。然而如上所述,地缘因素同时具有双重因素,在自成一体、自己又居于核心位置的次大陆,印度却首先遭受到了周边弱小国家的挑战。半个世纪以来,对邻国的控制已频繁引发周边国家的不满甚至是反抗,使印度一直陷入与周边国家无休止的纷争之中。克什米尔问题久拖不决,长期与巴基斯坦对峙不仅耗费了印度的大部分精力,也拖延了印度的发展步伐,成为印度强国之路的拦路虎。而且印度认为,中巴之间密切的军事合作使中国成为印度经济上和军事上长期的竞争者。[13]此外,印度与其他周边邻国也存在着领土争端、河水分配、民族宗教矛盾等诸多问题。这样,地理位置上的中心位置却成了政治安全斗争的中心,印度的地缘优势日趋成为地缘困境。

在印度洋上亦是如此。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不仅海洋资源丰富,还是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和战略通道。印度位于印度洋北部中心位置,海岸线长达7,500公里,拥有近200个港口,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两个要害区域都在其掌握之中,其本土深入印度洋达1,600公里,犹如一艘巨大无比而又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扼守在两湾之间。在印度洋沿岸的40多个国家中,印度无论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资源占有量还是经济规模、科技能力和军事实力上都是首屈一指。长期以来,印度人认为印度洋就是印度之洋,21世纪应该把印度洋圈为印度的“内湖”,禁止区域外国家染指。印度首任驻华大使、著名的外交家潘尼迦就认为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民族的利益在印度洋,来日的伟大也在印度洋,他在著作中指出“使印度成为海权国,足以在安危攸关的海上捍卫本国利益而执牛耳于印度洋”。[14]拉吉夫1984年就海军军购问题在印度人民院演讲时指出,印度防务要求他们必须牢牢控制通向印度的海上通道。印度主导下成立的“印度洋海军论坛”的主旨是通过合作建立印度洋安保机制,其实际上是确立印度的印度洋地位。印度以中国是非印度洋国家为由将中国排除在论坛之外。

但是在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各国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各种利益相互交织,任何国家都难以实施排外主义。随着打击索马里海盗和反对恐怖主义,印度洋正在成为应对21世纪挑战的中心舞台。[15]战略上,印度洋是中国突破美军太平洋岛链的理想选择和建设蓝水海军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区域——进入印度洋是中国崛起进程中其利益和影响力扩大的必然结果。印度的印度洋野心将会威胁中国在南亚的经济、能源与战略安全利益,中印关系中的印度洋问题日益浮出水面。[16]更重要的是,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出于自身的全球战略考虑也不会容忍任何一个国家主宰印度洋。随着非传统安全的凸显、环印度洋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如苏丹问题、阿拉伯之春)以及预期对中东能源的持续性需求,美国对印度洋将愈加重视。习惯于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难以容忍一个有潜力冲击其印度洋海军主导地位的力量的成长;而对于崛起中的印度来讲,也难以容忍一个外部力量在自己的“内湖”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可见,印度坚持把外部军事力量从印度洋排挤出去的海洋安全战略与美国控制印度洋的战略企图是截然对立的,从而构成两国在印度洋上的结构性矛盾。目前美印在印度洋的密切合作并不能掩饰双方的根本分歧和对立。本来被印度用来走向世界的“内湖”印度洋因为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中、美、日、印等大国进行利益角逐的中心舞台,印度在该地区的战略优势日益凸显的同时也不断受到外部势力的挑战与反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