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无论是在南亚次大陆还是印度洋,印度天然的地缘优势与天然的困境并存,南亚次大陆—印度洋作为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性质决定了这里是大国力量决斗的舞台。作为地区大国,印度要有大国胸怀和责任感,要以实际行动赢得周边邻国的好感和信任,“印度必须把握好将客观的地区优势转换为该地区其他国家认可的地区优势”。[17]处理不好地区安全关系,印度在次大陆固有的地缘优势就无法发挥出来,印度也无法跳出地区的囿困而成长为世界大国。
三、军事因素:军事强国与安全隐患
印度陆、海、空三军正规兵力为127万,排名全球第四,另外还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再加上其导弹技术以及核武器,可以说是世界军事大国之一。自1962年以后印度奉行“实力对实力”政策,坚信如想成为世界强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并将它视为达到这一目标的砝码。冷战结束以后,印度借口中国的核力量和导弹对印构成威胁,一再增加国防预算、加大军购力度、建设蓝水海军、大力发展战略导弹和加强核威慑力量建设。[18]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2007年~2011年印度是世界上进口武器最多的国家,总额高达126亿美元,占世界同期武器进口总额的约10%,居世界第一。[19]2012年印度海军增加军费达74%,主要用于购买军舰、潜艇以及支付航母开支。[20]其最新的大动作是花费100亿美元采购126架法国“阵风”(Rafale)战斗机的军购合同,也是世界各国军火交易中最昂贵的大单之一。此外,印度还计划未来10年投入1000亿美元用于军购和军事现代化。
印度过度倚重军事力量容易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拖累国家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加强军事实力的基础,印度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结构性矛盾是国防费用庞大的开支与经济实力的捉襟见肘。印度每年的军费都在300亿美元左右,占印度国内的生产总值的30%左右,非常规的庞大国防开支导致政府只能压缩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宝贵资金。印度政府农村发展部部长杰伦·兰密施(Jairam Ramesh)就建议削减军费,把钱用来为农村修建厕所——一架“阵风”战斗机的造价就可以为1000个村庄建造厕所。[21]印度的财政分配极不平衡,如2012-2013财年印度国防预算为19340.7亿卢比,同比增长17.6%,而相应的农村发展预算仅为9900亿卢比,只相当于前者的51%。事实是,印度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印度庞大的国防开支,而印度军事力量的发展也远远超出了自身安全的实际需要,印度超常规的发展国防事业必将连累其国内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发展。
其次,影响印度的国际形象。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国际社会在军备控制和裁军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印度却逆世界潮流投入巨资扩充军备,认为只有拥有核武器的印度才是真正的世界大国,“印度的核弹将有利于稳定南亚地区的军事形势”,[22]高调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这就加剧了国际社会对印度的不信任感,并对印度能否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发出了疑问。印度1998年的地下核试验是对国际不扩散核武器努力的一个重大打击,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欧美日等国纷纷采取制裁措施,使得印度几乎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